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继续教育

导航工程 | 月经病的临床治疗(下)


为了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全面深化中医药继续教育改革,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发起了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导航工程依托于互联网,将课程、教师、学员分级分层分类,为各层级学员匹配相应学习内容,进行智能学习导航,让中医学习可以像手机导航一样,有迹可循。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北京市三甲中医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以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医大师等100多位专家参与课程录制。

希望通过导航工程,逐步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提升执业能力,为中医药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学得好、靠得住、信得过、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021年6月14日起,中医在线服务号将按照学科顺序,为大家更新不同专家的授课内容节选,帮助大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希望大家能有所得,有所成。


主讲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李军教授。

课程题目:月经病的临床治疗(下)。

课程系列: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妇科系列精品课(初级)。


今天,结合临床医案,让我们一起和李军教授学习,经行头痛临床应该如何辨证治疗。



中医妇科学

经/行/头/痛



No.1经行头痛定义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每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辄止者,称为“经行头痛”。


在《张氏医通·头痛门》中:“每遇经行辄头痛,气满,心下怔忡,食之减少,肌肤不泽,此痰湿患也。

二陈汤加当归、炮姜、肉桂。”


No.2月经过少病因病机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1.肝火: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

冲脉附于肝,经行时阴血下聚,冲气偏旺,冲气挟肝气上逆,气火上扰清窍。


2. 血瘀:

情怀不畅,肝失条达,气机不宣,血行不畅,瘀血内留。

或正值经期,遇寒饮冷,血为寒凝。

或因跌仆外伤,以致瘀血内阻。

足厥阴肝经循巅络脑,经行时气血下注于胞宫,冲气挟肝经之瘀血上逆,阻滞脑络,脉络不通,不通则痛。


3. 血虚:

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长期慢性失血,或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或失血伤精致精血亏虚,经行时精血下注冲任,阴血亦感不足,血不上荣于脑,脑失所养。


No.3 经行头痛诊断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1.病史:

有久病体弱、精神过度刺激史;久病、不孕或七情内伤史。


2.临床表现:

表现:每逢月经期或经行前后,即出现明显之头痛,周期性反复发作,经后辄自止。

部位:或在巅顶,或在头部一侧,或两侧太阳穴。

性质:有掣痛、刺痛、胀痛、绵绵作痛,因人而异,严重者剧痛难忍。


3.检查:

(1)妇科检查:无异常。

(2)辅助检查:可行头颅CT检查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


No.4 鉴别诊断(经行外感头痛)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经行外感头痛为经行期间偶感风寒或风热以致头痛者。

虽可见头痛不适,但临床上必有表证可辨,如身寒热、鼻塞、流涕、咽痒、脉浮等,其发病与月经周期无关。


No.5辨证论治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1. 首辨虚实:

(1)疼痛时间

实证多痛于经前或经期。

虚者多在经后或行经将净时作疼。

(2)疼痛性质

实证多呈胀痛或剌痛。

虚者多为头晕隐痛。


2. 辨头痛部位:

在《证治准绳》中:

足太阳经头痛:脉浮紧,恶风寒,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为主。

手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

足阳明经头痛:身热目疼鼻干,恶寒发热,脉浮缓而长,升麻汤,(升麻,葛根)或石膏、白芷为主。

手太阳经头痛: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

足少阴经头痛:足寒气逆,为寒厥,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太阳)为主。

足厥阴头项痛:或吐涎沫,厥冷,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


诸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

诸气虚头痛:人参、黄芪为主。

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杂病劳倦)少加川芎、蔓荆、细辛。

痰厥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厥逆头痛(杂病眩晕):羌活附子汤。


3. 治法:

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为主,使气顺血和,清窍得养,则头痛自止。


No.6辨证分型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1.肝火证

主要证候:

经行头痛,甚或巅顶掣痛,头晕目眩,月经量稍多,色鲜红。

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平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贝母、竹茹、生地黄、白芍、茯神、甘草。

若肝火旺,头痛剧烈者,加龙胆草、石决明以清泄肝火。

平时可服杞菊地黄丸滋养肝肾以治本。


2.血瘀证

主要证候:

每逢经前、经期头痛剧烈,痛如锥刺,经色紫黯有块。

伴小腹疼痛拒按,胸闷不舒。

舌黯或尖边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


治法:化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方歌: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在《医林改错评注》中:

方中赤芍、川芎行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葱、姜通阳,麝香开窍,黄酒通络,佐以大枣缓和芳香辛窜药物之性。


其中麝香味辛性温,功专开窍通闭,解毒活血(现代医学认为其中含麝香酮等成分,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呼吸中枢及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抗菌和促进腺体分泌及兴奋子宫等作用),因而用为主要药。


与姜、葱、黄酒配伍更能通络开窍,通利气血运行的道路,从而使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更能发挥其活血通络的作用。 


3.血虚证

主要证候:

经期或经后头晕,头部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稀。

心悸少寐,神疲乏力。

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法:养血益气。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加首乌、蔓荆子。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中医妇科学

经/行/头/痛/医/案



国医大师段富津治疗经行头痛医案


患者,女,42岁。

初诊:2015年5月16日就诊。

自述经前1天、经行第1-2天头目胀痛,头痛偏左侧,伴恶心欲吐。

平素乏力,困倦,手足不温,偶胃胀痛。

舌淡,苔白略厚,脉弦。


西医诊断: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中医诊断:经行头痛,证属肝郁气滞。


处方:柴胡15g、酒芍15g、当归15g、清半夏15g、茯苓20g、陈皮15g、吴茱萸10g、炙甘草15g、川芎10g、蔓荆子15g、砂仁1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2015年5月23日。

服上方7剂,现正值经前,头痛、恶心缓解,余症状亦有改善,效不更方,上方续服14剂,服法同上。


随诊: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

该证乃肝郁血虚,肝胃不和所致。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女子以肝为先天”。


肝喜条达,失于条达疏泄,肝气郁结,经气不利,循经上行,发于上则头目胀痛。


在《傅青主女科》中有:“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 。

又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与巅”。


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传于脾,脾与胃为表里关系,脾运化失职,胃气失和,故见恶心欲吐、胃胀痛。

脾主肌肉,脾气受损,清阳不升,见乏力、困倦。

肝气不得疏泄,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见手足不温。

苔厚为湿郁所致,弦脉主肝病。


方中柴胡苦辛,入肝胆经,条达肝气,疏肝解郁,为君药。

白芍苦酸,入肝经,养阴血,调肝气,柔肝缓急,为臣药。

二药配伍,白芍得柴胡敛阴养血,柔肝而止痛,柴胡得白芍,疏肝解郁而不伤阴血,既养肝之体,又利肝之用。

因此,柴胡、白芍是疏肝解郁的常用对药。


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为血中之气药,使血足则肝和。

川芎辛温,入肝胆经,活血行气止痛(头痛不离川芎)。


在《本草汇言》中有:“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

吴茱萸入肝胃经,能下肝气,降胃气,既止头痛目胀,更止呕吐恶逆,同为臣药。


佐以半夏入脾胃经,降逆止呕。

茯苓甘淡平,健脾利水渗湿,《本草衍义》云:“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陈皮行气止痛,健脾和中。

炙甘草健脾益气,兼使药以调和诸药。


苓、陈、草三者合用,实土以御木乘。

砂仁辛温,入脾胃经,化湿醒脾,行气温中。

蔓荆子辛苦,清利头目,而止头痛。


中医妇科学

课/程/大/纲


No.1月经前后诸证总论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定义、特点、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No.2经行头痛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定义、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辨证分型、医案讲解。

No.3 经行发热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定义、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辨证分型、医案讲解。

No.4经行吐衄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定义、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辨证分型、医案讲解。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精彩课程

  来源:中医在线服务号

  编辑:王许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