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继续教育

导航工程 | 包晓霞教授:中医灌肠治盆腔炎


为了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全面深化中医药继续教育改革,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发起了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导航工程依托于互联网,将课程、教师、学员分级分层分类,为各层级学员匹配相应学习内容,进行智能学习导航,让中医学习可以像手机导航一样,有迹可循。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北京市三甲中医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以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医大师等100多位专家参与课程录制。

希望通过导航工程,逐步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提升执业能力,为中医药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学得好、靠得住、信得过、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021年6月14日起,中医在线服务号将按照学科顺序,为大家更新不同专家的授课内容节选,帮助大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希望大家能有所得,有所成。


中医妇科学

盆/腔/炎/性/疾/病



No.1慢性盆腔炎定义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腹膜的急性炎症。

特点:急性盆腔炎发病急、病情重,病势进展迅速,延迟治疗,可发展为脓毒血症、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其初期临床表现与古籍记载的“热人血室”“产后发热”相似。


No.2盆腔炎性疾病病因病机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主要发病机制:为热、毒、湿交结,与气血相搏,邪正相争;病变部位在胞宫、胞脉。

常见病因为热毒炽盛和湿热瘀结。


No.3 盆腔炎性疾病诊断要点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1.病史:近期有经行、产后、妇产科手术、房室不洁等发病因素。

2.症状:

①.呈急性病容,辗转不安,面部潮红,高热不退。

②.小腹疼痛难忍,赤白带下或恶露量多,甚至如脓血。

③.亦可伴有腹胀、腹泻、尿频、尿急等症状。


No.4盆腔炎性疾病鉴别诊断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1.异位妊娠流产或破裂:

大多有停经史;且下腹一侧撕裂样剧痛,阴道不规则流血,甚至晕厥;HCG(+);后穹隆穿刺可抽出暗红色不凝固血液。


2.急性阑尾炎:一般无妇科感染病史;妇科检查正常;疼痛自脐周开始逐渐转移局限于右下腹部,麦氏点压痛、反跳痛。


3.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有卵巢囊肿史;突发下腹一侧剧痛,伴有恶心呕吐;妇科检查在子宫旁可触及张力较大的肿块,同侧子宫外触痛明显,或原有的肿块消失或缩小;HCG(-)。


No.5盆腔炎性疾病辨证论治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盆腔炎性疾病发病急,病情重,传变快。

治疗需及时、彻底,以免病势加重,危及生命;或转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反复发作,从而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等。

病因:以热毒为主,兼有湿、瘀。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利湿化瘀。


1.热毒炽盛

主要证候:高热寒战、下腹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如脓血,质粘稠,臭秽,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净;咽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疗法则: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方药举例: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合大黄牡丹皮汤《金匱要略》。

组成: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腹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活血止痛;

身热不退:加柴胡、青蒿以退热;

带下臭秽:加椿根皮、黄柏、茵陈以清热利湿止带;

腹胀满:加厚朴、枳实行气除满;

里急后重:加槟郎、枳壳行气通腑;

量多不止:加地榆、马齿苋清热凉血止血;

盆腔形成脓肿者:加红藤、皂角刺、白芷、虎杖等解毒破瘀消肿。


2.湿热瘀结

主要证候:热势起伏,寒热往来,下腹疼痛拒按,或胀满不适,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臭秽,月经量多或淋漓不止;口干不欲饮,大便溏或燥结,小便短赤。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药举例:仙方活命饮《医宗金鉴》加薏苡仁、冬瓜仁。

组成:金银花、防风、白芷、当归、陈皮、赤芍、穿山甲、天花粉、川贝母、乳香、没药、皂角刺、甘草。


西医治疗: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必要时手术治疗。

抗生素的治疗原则:经验性、广谱、及时和个体化。在选择上以病原体为主,选择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

在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的48h内及时使用抗生素可明显减少后遗症发生率。




中医妇科学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No.1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定义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盆腔炎性疾病的遗留病变,反复迁延日久。

可造成输卵管阻塞、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肿块,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粘连或子宫固定。


No.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因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正气未复,余邪未尽+风寒湿热虫毒之邪乘虚内侵→气机不畅,瘀血阻滞,蕴结胞宫、胞脉,反复进退,耗伤气血,缠绵难愈。


No.3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诊断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1.病史:既往有盆腔炎性疾病、阴道炎等妇科感染病史,或妇产科手术史,或不洁性生活史,或邻近器官的炎症病变等发病因素。


2.症状:下腹部疼痛或坠胀痛,痛连腰骶,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或复发可伴有低热起伏。

伴带下增多,月经紊乱,痛经,经量过多,肛门坠胀,异位妊娠和不孕等。


3.检查:子宫一侧或两侧附件片状增厚或条索状增粗、轻压痛,或可触及囊性肿块、活动多受限;子宫常呈后倾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宫骶韧带常增粗、变硬,有触痛。

4.其他检查:HSG提示输卵管迂曲、部分或完全阻塞,腹腔镜检查可见有盆腔粘连、明显炎症如输卵管积水。


No.4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鉴别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1.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程较长,一般腹痛见于经期,呈渐进性疼痛加剧,性交痛明显;妇科检查宫体后壁、宫骶韧带可扪及触痛性结节,一侧或两侧附件囊性包块;腹腔镜检查可确诊。


2.盆腔瘀血综合征:可见长期下腹疼痛、腰骶痛;妇科检查无异常;通过盆腔静脉造影术、腹腔镜可诊断。


3.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形成输卵管积水, 或输卵管卵巢囊肿者,需与卵巢囊肿相鉴别。

前者有盆腔炎病史,肿块呈腊肠型,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活动受限。

卵巢囊肿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常无明显自觉不适,偶于妇科体检中发现,B超可资鉴别。


No.5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辨证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根据全身与局部症状,结合体质和舌脉进行辨证。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为主。

以其病因与证候选择相应治法,注重内外结合,顾及正气,避免复感外邪。


1.湿热蕴结

主要证候:少腹隐痛或痛连腰骶,疼痛拒按,经行或劳累时疼痛加重,低热起伏,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胸闷纳呆,口干不欲饮,大便溏,或秘结,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药举例: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

组成:金银花、连翘、升麻、红藤、蒲公英、生鳖甲、紫花地丁、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茵陈、琥珀末、桔梗。


2.气滞血瘀

主要证候:少腹胀痛或刺痛,经行腰腹疼痛加重,经量多有块,瘀块排出则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经前情志抑郁,乳房胀痛。

舌体黯紫或伴有瘀点瘀斑,苔薄,脉弦涩。


治疗法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举例: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


3.寒湿凝滞

主要证候:小腹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痛加重,喜热恶寒,得热痛缓,经行延后,经血量少,色黯,带下淋沥,婚久不孕;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频数,婚久不孕。

舌黯红苔白腻,脉沉迟。


治疗法则:驱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举例: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4.气虚血瘀

主要证候:下腹疼痛或结块,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血量多有块,带下量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食少纳呆。

舌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无力。


治疗法则: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方药举例: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天花粉、知母、三棱、莪术、生鸡内金。


5.肾虚血瘀

主要证候:下腹疼痛或结块,经期加重,月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有块,带下量多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

舌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活血止痛。

方药举例:温胞饮《傅青主女科》合失笑散。

组成: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肉桂、附子、杜仲、白术、山药、芡实、人参。


No.6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1.中药灌肠:灌肠疗法是以中药药液或散剂治疗疾病的方法,最早在《伤寒论》中便有记载。

借助导管自肛门经直肠灌注药液,以刺激肠道蠕动,通便排气,改善肠道内部及盆腔环境以促进炎症吸收,获取最佳治疗效果。


由于 SPID 的病变范围局限于盆腔,灌肠能透过肠粘膜更好地作用于盆腔局部炎症,起到治疗盆腔内炎症的作用。


姜云霞等自拟红藤汤应用保留灌肠及热敷法治疗慢性盆腔痛104例

药物组成:红藤30g,公英30g,地丁30g,乳香15g,没药15g,三棱10g,莪术10g。

用法:将药物水煎后取汁 80ml,药温保持 37℃,每晚一次,排空大小便后,20分钟内灌完。

抬高臀位保留灌肠至次日凌晨,可向患侧卧位。保留灌肠期间,将药渣热敷下腹部,时间为30 分钟。

具体治疗从月经干净后开始,10天为 1个疗程,连续使用 3个疗程。


结果:总有效率为 94.2%,保留灌肠和中药热敷联合用药疗效显著。


2.中药热敷:中药热敷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将具有活血止痛、温经散寒的药物进行相应加热后敷于患病处,在药物及温热效应下,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使药物渗透皮肤,起到镇痛、抗炎及加速炎症物质吸收等功效。


中药热敷发挥其局部穿透作用, 既促进了盆腔脏器局部血液循环, 提高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 同时松解组织粘连,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症状, 使其增生、粘连、瘢痕吸收或消散。


3.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离子导入是将传统外治法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直接将药物通过毛孔和汗腺管作用于患者体内,从而达到局部治疗的效果。通过临床观察分析得出,临床结果表明中药离子导入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疗法。且 1 年后随访复查未见复发,进而表明离子导入法疗效相对稳定,复发率低,远期效果较好。


4.针灸推拿:针灸推拿以其治疗工具简单、操作便捷、成本低、治疗效果好为特点,受到广大医患的欢迎,尤其是其对身体双向调整,不影响自身机体的功能,更是受到国内外医疗界的关注和重视。


No.7郭志强教授临床诊疗思路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病机特点:郭老认为此病的病机特点以血瘀、湿阻、寒凝为主。

血瘀是基本病理改变,湿浊损伤任带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寒证多而热证少。

瘀、湿、寒三者交结。


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带下色黄,而小腹疼痛不温或冷痛,临证易被黄带所惑,辨为湿热而误用寒凉之重剂,酿成阴霾久羁。

郭老认为此乃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浊内生,下注任带二脉,日久变生黄带,而小腹冷痛不已,为假热真寒之象,非湿热之证可比。

此外,临床上亦可见到少数病人出现小腹灼热疼痛、腰痛、带下黄稠、低热或无发热、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脉细数等症状,证属湿热瘀结,治法不归入此类。


化瘀宁坤液

君药:水蛭、附子。

臣药:桂枝、三棱、莪术等。

佐药:昆布、败酱草、虎杖、红藤等。


治法:温经活血、祛湿止带。

用法:给药采用保留灌肠的方法,药物透过直肠黏膜而被吸收。

病人每晚睡前排空二便,左侧卧位,药物温度 39℃---41℃,用一次性灌肠袋插入肛门 15-20cm,缓慢注入药物100ml(1-2min),保留 40min 以上,每日1次,经期暂停。


医案分享

黄某,女,28 岁,已婚,河北农民。

初诊:2001年4月13日。


人流后小腹坠痛 3 年。

1998年2月人工流产1 次,此后出现小腹坠痛、时轻时重、经期、劳累、同房后加重。


小腹喜温喜按、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腥臭、腰酸、四肢不温、经期延长、7-8 天干净,经色暗,有血块。

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涩。

近2年未避孕一直未孕。


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正常大小,活动差,压痛显;双附件区条索状增粗,压痛明显;骶韧带增粗,有牵拉痛。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示“双侧输卵管不通”。


诊断:慢性盆腔炎,继发不孕。

中医辨证:属寒湿瘀阻,瘀阻冲任、胞宫,不通则痛;两精不能相合,则不孕。

治法:温经活血,祛湿止带,方用化瘀宁坤液。


处方:水蛭10g、附子10g、桂枝10g、三棱10g、莪术10g、赤芍12g、丹皮12g、没药10g、昆布10g、败酱草15g、槟榔10g。

浓煎100ml,每晚1次保留灌肠,经期停用。

连用2个月后复查,腹痛消失,带下量减少,经期血块减少。


妇科检查:子宫及双附件压痛明显减轻,骶韧带牵拉痛消失。

输卵管通液示“双侧输卵管通畅”。

仍守原方,去槟榔、昆布,继用 1 个月后停药。

2001年10月中旬因月经逾期未至,查尿早早孕阳性,2002年6月顺产一健康女婴。


No.8预防与调摄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1.生育妇女要坚持个人卫生保健。

2.急性盆腔炎、阴道炎、淋病、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者应及时彻底治愈,防止转变为慢性炎症,导致输卵管粘连或阻塞。


3.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4.解除思想顾虑,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治疗的信心。


No.9盆腔炎性疾病小结

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1.盆腔炎性疾病发病急、病原体复杂,常为混合感染。病理过程邪毒炽盛,正邪交争,或邪毒直中胞宫,甚至热入营血,热陷心包,危及生命。

治疗以西医为主,根据病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药物过敏史和肝肾功能等综合分析,联合应用抗生素,补充足量液体。

如脓肿已形成应切开排脓,同时用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贯穿始终,佐以利湿、活血、排脓,可明显提高疗效,停用抗生素后还需继续中药治疗,可显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可内外合治

内服以活血化瘀为主,外用中药保留灌肠、外敷、针灸治疗、穴位注射、贴敷及肛门纳药等,如果有腹部压痛或者盆腔包裹性积液可加用抗生素,必要时手术治疗。


3.同时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配合饮食生活调摄,扶正祛邪


4.同时要关注病人的心理或情绪因素,有好多患者病程大于1年以上或者反复发作容易造成心理压力过大或者情志不舒更加重此病的发生。



  来源:中医在线服务号

  编辑:王许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