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继续教育

导航工程 | 徐翠教授:4种产后病的中医治疗


为了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全面深化中医药继续教育改革,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发起了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

导航工程依托于互联网,将课程、教师、学员分级分层分类,为各层级学员匹配相应学习内容,进行智能学习导航,让中医学习可以像手机导航一样,有迹可循。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北京市三甲中医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以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医大师等100多位专家参与课程录制。

希望通过导航工程,逐步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提升执业能力,为中医药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学得好、靠得住、信得过、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021年6月14日起,中医在线服务号将按照学科顺序,为大家更新不同专家的授课内容节选,帮助大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希望大家能有所得,有所成。

在本期的文章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徐翠教授产后腹痛、产后身痛、恶露不绝和产后缺乳四种产后病的辨证治疗。



产后病·产后腹痛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

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后的宫缩痛均可参照。


一.概念


1.生理:孕妇分娩后,由于子宫的缩复作用,小腹呈阵阵作痛,于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无其他不适,为“宫缩痛”。

2.病理:若腹痛阵阵加剧,难以忍受,或腹痛绵绵,疼痛不已,影响产妇的康复,则为病态。


二.诊断


1.病史:素体虚弱,产时产后失血过多, 或情志不遂,或当风感寒,摄生不慎。

2.临床表现:时间+症状,小腹阵发性剧烈疼痛或隐隐作痛常伴恶露改变。

3.辅助检查:腹痛时,下腹可触及球状硬块的子宫。

轻度贫血及炎性改变。

B超示:宫腔内少量胎盘、胎膜残留合并感染时,可见粘连带。

4.鉴别诊断:

伤食腹痛:伤食史,且疼痛部位在胃脘,满闷,嗳腐吞酸,呕吐泄泻,大便秽臭,苔厚腻。

产后泄痢:痛泄,便稀,里急后重。

产褥感染:产后24h-10天内,恶露时多时少,色紫黯,臭秽,恶露发热,烦渴小便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实验室检查,血象,宫腔分泌物。


三.辨证论治


虚实兼夹,多虚多瘀,易虚易实。

以腹痛的性质,恶露的量、色、质、气味的变化为主。

结合兼症、舌脉辨虚。


1.气血两虚:

主证:产后小腹隐隐作痛数日不止,喜按喜揉,恶露量少,色淡红,质稀无块,伴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大便坚。

舌淡,苔薄白,脉虚细、细弱。

治法:补血益气,缓急止痛。

方药:肠宁汤或内补当归建中汤。

①.疼痛剧+木香、元胡。

②.虚寒+艾叶、肉桂、吴茱萸。

③.腰酸痛+杜仲、桑寄生、牛膝。

④.腹胀痛、坠痛去滋腻、行气升阳。

2.瘀滞子宫:

主证:产后小腹疼痛,拒按,得热痛缓。

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

舌紫黯,脉沉紧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方药:生化汤加益母草。

参照月经病、崩漏。

①.涩滞+泽兰、川牛膝、红花、枳壳。

②.恶心、矢气频作,木香、陈皮、制半夏、厚朴。

③.小腹冷痛,肉桂、续断、狗脊。


四.预防与调摄 


稳定情志;固护脾胃;注意保暖;注意子宫缩复,恶露变化,盆底恢复;计划生育。



产后病·产后身痛



一.概念


指产妇在产褥期中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肿胀等症者。

称“产后遍身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

常常从产褥期开始出现,可延至数月或经年不愈、痿痹残疾。


二.诊断


1.病史:肢体关节或腰部酸楚疼痛或麻木,或痛处游走不定,甚至屈伸不利。

或伴恶风畏寒,或关节肿胀 本病多突发,常见于冬春严寒季节分娩者。

2.临床表现:痛处关节活动受限,或关节肿胀,病久不愈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变形。

3.辅助检查:抗“O”抗体、血常规均正常。

如有必要,可行血气分析、血钙、类风湿因子、动静脉超声、X光片等检查。


三.辨证论治


只能根据疼痛的性质和舌脉进行辨证。


1.血虚:

主证:产后遍身关节酸痛,肢体麻木、酸楚,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多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益气,温经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味。

若头晕眼花、心悸明显者,加熟地、鸡血藤、枸杞子、制首乌。

若关节疼痛较重兼有外邪者加威灵仙、羌活、独活。

2.瘀血:

主证:产后遍身疼痛,或关节刺痛,按之痛甚,小腹刺痛拒按,恶露色黯有块。

舌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有青脉暴露,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养血活络,行瘀止痛。

方药:生化汤+桂枝、牛膝。

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牛膝、没药、五灵脂、秦艽。

若恶露日久不净者,加益母草。

若身痛较甚,四肢麻木者,加红花、鸡血藤。

痛处喜温者加川乌、草乌、姜黄。

伴有胸胁胀满者,加香附、乌药。

3.外感:

主证:产后周身关节酸痛,屈伸不利,或腰背强痛,或痛无定处,或肢体肿胀,麻木重着,或冷痛剧烈。

初起可有恶寒,发热,头痛。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

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川芎、生地、杜仲、牛膝、甘草、肉桂心、芍药、党参、茯苓。

若风盛者,加羌活。

寒盛者,加草乌。

湿盛者,加生薏苡仁、苍术、木瓜。

疼痛甚者,加海风藤、石楠藤、威灵仙。


四.预防与调摄

避风寒,节饮食,重调摄。



产后病·恶露不绝



一.概念


产后恶露(血性)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断者,称为“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 。

相当于西医学的子宫复旧不良晚期产后出血。


1.正常恶露:有血腥味,无臭味,持续约4-6周,总量约250-500ml。

2.血性恶露:色鲜红,量较多,主要为血液,持续约3-7天。

3.浆液恶露:色淡红,少量血液,较多坏死蜕膜组织及宫颈阴道分泌物,约10天。

4.白色恶露:粘稠,含大量白细胞,坏死的蜕膜组织,约3周。


二.诊断


1.病史:素体虚弱,多孕多产、滞产、产后失血过多产后摄生不慎。

2.主要症状:恶露逾3周仍不止,伴小腹坠胀或疼痛。

3.辅助检查:

产科检查:子宫复旧情况及有无压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贫血及炎性改变。

B超检查:了解宫腔内有无胎盘、胎膜残留。


三.辨证论治


根据恶露的量、色、质、气味辨寒热虚实。

治疗大法:虚者补之、热者清之、瘀者攻之。补虚不留瘀,祛瘀不伤正,必要时中西医结合。


1.气虚:

主证:恶露过期不止,量多,色淡,质稀。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乳房松软,乳汁稀少。

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益气摄血固冲。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阿胶、艾叶、乌贼骨。

2.血瘀:

主证:恶露过期不止,淋漓不净,色紫黯,有血块,舌黯,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口干烦热,渴不欲饮。

舌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

治法:活血化瘀,祛瘀生新。

方药:生化汤加益母草、茜草、三七。

恶露色紫红,质黏腻,苔根厚腻+败酱草、薏苡仁。

3.血热:

主证:恶露量多,色紫黯或如败脓,其气臭秽,口干欲饮,面色潮红,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保阴煎加煅牡蛎、炒地榆。


四.预防与调摄

1.合理选择剖宫产切口、合理缝合,避免两侧撕。

2.产后检查胎盘、胎膜有无残缺。

3.产后预防感染。

4.加强产后护理



产后病·产后缺乳



一.概念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者称为“缺乳”。

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中:“产后乳无汁候”。


二.诊断


1.病史:产时失血过多,或产后情志不遂,素体肥胖。
2.临床表现:乳汁甚少或全无或原有乳汁,情志刺激后突然缺乳。
3.辅助检查:乳房柔软或胀硬,乳汁清稀或浓稠,乳腺发育正常或欠佳。


三.辨证论治



1.气血两虚:

主证:产后乳少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满感+气血虚弱证(面白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方药:通乳丹。

人参、生黄芪、当归、麦冬、木通、桔梗、猪蹄。

2.肝郁气滞:

主证:产后乳汁分泌少,或全无,乳房胀硬疼痛,乳汁稠+肝郁气滞证(胸胁胀满,情志抑郁食欲不振、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

通草、青皮、王不留行、漏芦、桔梗、丝瓜络、穿山甲。

泌乳与新妈妈的情绪情感等心理因素关系密切,紧张焦虑的心情会阻碍泌乳反射,推迟泌乳时间。

产后乳汁分泌需要一定时间,乳母应充满信心,情绪乐观,坚持按需哺乳。

母亲愉悦地拥抱和抚摸宝宝,通过目光和肌肤接触,增进情感交融,促进泌乳,并保证宝宝情绪安定。


四.预防与调摄


1.合理的哺乳方法。
2.忌焦躁,保证睡眠及营养。
3.开源节流,少盐多进汤水。
4.亲属、婴儿及环境的影响。
5.保持乐观情绪,心情舒畅。




  来源:中医在线服务号

  编辑:陈艺璇

审核:杨娜   监制:邓娟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