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5日 阅读:100次
● 前言 ●
近期,我们北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几例单侧瞳孔散大脑外伤病人,重症颅脑损伤导致的单纯瞳孔散大,有些有眼部外伤,神志清楚,患侧瞳孔散大,考虑创伤性扩瞳,有些眼部皮肤完好,单侧瞳孔散大,昏迷不醒,考虑脑干或动眼神经损伤,损伤位置不同,预后不同。
临床上,还会遇到一些脑外伤患者,水肿期过后,出现单侧眼睑睁开,另一侧因为动眼神经麻痹,眼睑下垂,我们有时也会误认为患者未清醒,其实该患者已经清醒,只是单侧动眼神经麻痹而已。
(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各种病变使动眼神经受累,出现以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眼球转动受限、复视及瞳孔散大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科综合征。)
动眼神经管理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
病例1
昏迷,单侧瞳孔大
头颅CT提示:脑干挫裂伤,右侧额叶脑挫裂伤,颅内压监测术后。
颅内压波动于20mmHg,镇静、镇痛、高渗、脱水、呼吸机辅助呼吸,精准管控颅内压。
患者,男,37岁,车祸伤,伤后中度昏迷,刺痛双上肢伸直,双下肢屈曲,右侧瞳孔直径约5.0mm,直接间接对光反应均消失,左侧瞳孔直径约3.0mm,直接、间接对光反应均灵敏,视神经管CT提示未见明显骨折,眼部皮肤有外伤,考虑原发性脑干损伤,合并动眼神经损伤。
病例2
昏睡,单侧瞳孔大
头颅CT提示:双侧硬膜下积液,合并多发小灶性脑挫裂伤。
视神经管CT提示:左侧视神经管、左眼眶壁骨折。
患者,男,39岁,车祸伤,伤后昏睡到浅昏迷状态,刺痛四肢肌力约3-4级,右侧瞳孔直径约5.0mm,直接间接对光反应均消失,左侧瞳孔直径约3.0mm,直接、间接对光反应均灵敏,右侧眼部没有外伤,左侧眼睑淤青,视神经管CT提示:左侧视神经管骨折,进一步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脑干损伤,伤后半月,患者神志清楚,粗测右侧有视力,考虑弥漫性轴索损伤,合并动眼神经损伤。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瞳孔的变化复杂、多变,常预示着病情的变化,临床中仔细观察瞳孔的变化,对诊断、治疗及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观测方法临床采用聚光的手电筒,先对准双眼的中间照射,对比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形状是否等大等圆,再将光源分别移向左右侧瞳孔中央,观察瞳孔的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是否灵敏。反复观察瞳孔是否有变化,对危重病人应15~30分钟观察1次,并做详细记录。
观测瞳孔应注意的问题:正常瞳孔的直径2~5mm,平均3.5mm,圆形、边缘整齐,对光反射灵敏,双侧正大等圆,位于眼球中央,双侧对称。如果直径大于5mm为扩大,大于6mm为散大,而小于2mm为缩小。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又称光反射通路,是从视网膜起始,经视神经、视交叉和视束,再经上丘臂到达顶盖前区,此区发出的纤维止于两侧的动眼神经副核。瞳孔,光照一侧瞳孔,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视觉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组成(视网膜上视锥、视杆细胞:1双极细胞-2节细胞-3外侧膝状体)
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双侧视束→上丘臂→中脑顶盖前区→双侧动眼神经副核(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双侧瞳孔缩小。
A: 视神经损伤 B: 视交叉正中损伤
C:视束损伤 D:视交叉外侧部损伤
来自鼻侧视网膜纤维交叉,来自颞侧视网膜纤维不交叉
当视觉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受损时,可引起不同的视野缺损:
①视网膜损伤引起的视野缺损与损伤的位置和范围有关,若损伤在视神经盘则视野中出现较大暗点,若黄斑部受损则中央视野有暗点,其他部位损伤则对应部位有暗点;
②A一侧视神经损伤可致该侧眼视野全盲;
③B视交叉中交叉纤维损伤可致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④D一侧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纤维损伤,则患侧眼视野的鼻侧半偏盲;
⑤C一侧视束及以后的视觉传导路(视辐射视区皮质)受损,可致双眼病灶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右侧受损则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图19-4)。
瞳孔大小
瞳孔接受颈上的交感和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支配瞳孔散大肌)受到刺激或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受到破坏时瞳孔扩大,反之瞳孔缩小。上述两种神经均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额叶和枕叶有调节瞳孔大小的中枢。
瞳孔散大
1)双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伴视力完全丧失,而神志清楚,表示双侧视神经受损,可见于双侧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症等。
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有昏迷者,表示中脑动眼神经核受损或小脑扁桃体疝,见于癫痫(epilepsy)大发作时、脑干脑炎的晚期、脑血管病、各种脑炎、脑膜炎等多种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症及临终前的表现。
2)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表示原发性动眼神经损害或原发性中脑损害。若神志清楚多表示动眼神经损害,伴有昏迷及对侧肢体瘫痪者,表示中脑损害。
若伴会聚调节反应迟缓,表示中脑顶盖病变,见于动眼神经麻痹、脑干的炎症血管病变引起的中脑被盖综合征、脑动脉瘤及占位性疾病引起的中脑顶盖综合征。
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或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常伴有视力障碍,表示原发性视神经损害,见于原发性视神经炎,多颅神经炎。
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映迟钝或消失,伴有意识障碍者,表示颞叶沟回疝。脑干移位压迫动眼神经引起同侧瞳孔散大,见于各种特异性脑炎、脑膜炎和脑血管病及占位性病变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症的严重后果。
瞳孔缩小
双侧瞳孔缩小: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表示大脑皮层和脑干(以桥脑损害为主)的损害,见于药物中毒(如冬眠灵,巴比妥类,抗精神药,抗癫痫(epilepsy)药物)、流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或脑桥出血(伴有对光反射消失或意识障碍及去大脑僵直)。
一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表示动眼神经受到刺激,应注意区别单侧瞳孔缩小还是对侧瞳孔扩大,见于外伤性颅内出血,各种疾病引起的颞叶沟回疝早期,因持续时间短而易被忽略。
一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灵敏,表示颅底损害并波及颈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见于脑干和上颈髓的肿瘤、炎症、血管病、外伤等单侧病变引起的霍纳氏综合征的海绵窦炎,眶上裂病变的早期亦可见瞳孔缩小。
交替变化
双侧瞳孔不等大,时大时小,左右交替,形状不规则,表示脑干病变,尤其中脑受损明显,见于脑干出血、多发性硬化、神经梅毒及嗜睡性脑炎、病毒性水肿刺激中脑所致。若双侧瞳孔不等大,边界不整齐呈锯齿状,对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应存在,应视为阿罗氏瞳孔,见于神经梅毒,偶见于神经性脑膜炎。
参考内容:
2.公众号《医学入门》: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编辑:小E
来源:伍哥学重症
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学术信息传播与学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ZH_524_
邮箱:1668276212@qq.com
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