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7日 来源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阅读:207次
摘要
目的:总结危重症患者采用自制体外膜肺氧合(ECMO)系统辅助治疗的策略与方法。
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进行ECMO辅助支持的56例心血管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并结合家属意愿选择使用常规ECMO套包(常规组)或自制ECMO套包(自制组)。
常规组采用一次性使用ECMO套包进行装机、预充排气等操作;自制组采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常规使用的一次性耗材(包括离心泵头、膜肺、管道、连接头等)自制ECMO系统,针对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管路型号选择和长短控制。
记录两组ECMO系统装机准备时间、辅助时间、辅助方式、总体预充量、ECMO运转2h后游离血红蛋白(FHb)水平和上机费用,以及置入ECMO后48h内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分析和血液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ECMO辅助治疗过程中ECMO系统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56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常规组与自制组各28例,均成功完成ECMO辅助治疗。
常规组与自制组ECMO系统装机准备时间、辅助时间、辅助方式、ECMO运转2h后FH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装机准备时间(min):13±4比15±5,辅助时间(h):287±34比276±42,静脉-动脉ECMO(例):22比24,静脉-静脉ECMO(例):6比4,ECMO运转2h后FHb(mg/L):226±67比253±78,均P>0.05〕;但自制组总体预充量和上机费用明显少于常规组〔总体预充量(mL):420±25比650±10,上机费用(万元):3.8±0.4比6.7±0.3,均P<0.01〕。
两组患者上机后48h内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分析和血液指标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且两组间大部分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制组上机后12、24、48h血红蛋白(Hb)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g/L:12h为128.5±23.7比117.5±24.3,24h为121.3±31.3比109.6±33.2,48h为118.5±20.1比105.2±25.7,均P<0.05)。
两组患者在ECMO辅助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膜肺渗漏、接头脱落、大量溶血等ECMO系统相关不良事件。
结论:临床针对危重症患者实施ECMO时,可以利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常规使用的一次性耗材自制ECMO系统进行心肺功能辅助支持,从而节省患者的医疗费用,缓解临床上对一次性ECMO套包的依赖。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体外循环;体外膜肺氧合套包
点击“打开原文”,阅读下载全文:打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