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08日,经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批准,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孙大勇教授牵头筹备下,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消化及消化内镜专委会成立大会在深圳隆重召开。是由我省各地级市大部分医疗单位消化及消化内镜专科人员组成的二级分会。已于20236月18日完成第二届专委会换届大会,目前专委会人数达到460余人。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消化及消化内镜分会的成立对基层医院消化专科的发展意义重大,专委会秉承学会的宗旨,集中全省各市各大三甲医院消化及消化内镜专科的专业技术资源,将消化系统疾病的先进诊疗技术、先进的消化内镜技术引入基层医院,提高基层医院消化专科技术水平,协助基层医院消化专科的发展,让全省老百姓在基层医院也能享受到大医院消化专科一样的诊疗。消化及消化内镜专委会将在学会的带领下,立足基层,服务群众,团结一致,勇攀高峰,尽最大努力为广东省基层消化专业及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搭建一个坚实可靠、具有影响力的平台。

 

1、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ERCP是将内镜插至十二指肠降段,找到十二指肠乳头以后,由内镜活检孔插入造影管至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作胆胰管X线造影、胆汁细菌学和细胞学、胆道压力及乳头括约肌功能测定等检查。可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胰管碎石取石术、胆胰管内支架安置引流术、鼻胆胰管引流术及胆道蛔虫取出术等治疗,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已成为胆胰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2、超声内镜(EUS):
EUS是将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消化道检查技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当内镜插入体腔后,在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同时,可利用内镜下的超声行实时扫描,可以获得胃肠道的层次结构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并可引导胃肠道黏膜下组织及邻近脏器的穿刺活检,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

3、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ESD是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方法是在内镜粘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粘膜剥离。切除深度:粘膜全层,粘膜肌层及大部分粘膜下层。通过ESD可完整的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效果。

4.内镜下粘膜下肿瘤挖除术(ESE):
ESE技术是近年来在ES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内镜技术,ESE技术主要针对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治疗,对术者及手术器械以及助手配合均有更高要求,患者无需开腹,术后恢复快,腹部不留瘢痕,且保留了消化道的完整性。

5.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
EFTR主要针对深层固有肌层肿瘤或与浆膜层粘连严重的肿瘤,是基于ESD及ESE技术发展而来,是在病变的切除过程中主动造成消化道穿孔,并对消化道管壁进行内镜下修补的技术,进一步扩大了ESE的治疗深度,拓宽了内镜治疗的适应症。

6、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
 POEM手术是目前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病人无需开胸手术,全部手术过程均在无痛状态下通过胃镜进行操作,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者第二天即可进食,POEM微创手术的开展,不仅大大克服了传统治疗的疗效不确定性,而且恢复快、疗效可靠,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7、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术:
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术是经内镜用药物或套扎方法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方法,大部分属于急诊手术治疗,用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少数情况下可择期进行用于预防出血治疗。主要有经内镜注射硬化剂或组织胶、套扎及联合治疗,效果确切、安全、简便、并发症少,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主要方法。

8.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
对阵阑尾炎诊断明确,并且明确未发生穿孔的患者,ERAT技术可以使用相关导管导丝技术对阑尾进行插管、抽吸、减压、造影、冲洗及支架引流等操作,能够迅速解除阑尾管腔梗阻,在保留阑尾的情况下,有效治疗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预防阑尾坏疽及穿孔的发生。

9.肠道菌群移植(IMT):
IMT是分离供体粪便中的微生物群落,通过输注(菌液)或口服(胶囊)的途径,转移到患者(受体)肠道内,重建肠道菌群,以期修复肠黏膜屏障,控制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及代谢,从而治疗特定肠道内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