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4日,经过三个多月紧锣密鼓地筹备工作,“面向基层,广接地气”的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细胞病理与分子诊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会议顺利召开!来自广东省各大医院的细胞病理与分子诊断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学者,以及一线的专业人员约280人汇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专委会的成立。
会议第一阶段为细胞病理与分子诊断专委会成立大会
成立大会由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的常务副秘书长李志成主持,李秘书长首先介绍了参会的各领导与嘉宾,并提出细胞病理与分子诊断专委会的成立对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接下来,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细胞分子诊断中心的欧阳能太教授上台作筹备报告,欧阳教授首先汇报了专委会的筹备工作,然后介绍了本次专委会委员的候选人名单,最后明确了专委会以规范实验室管理、提升细胞病理分子诊断技术的水平为目的的工作方向。
随后进行了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细胞病理与分子诊断专委会组成人员选举,根据广东省民政厅选举要求,本次成立大会采用等额无记名投票选举方式,选举专委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通过会议审议,选举结果名单如下:
陈汝福教授、欧阳能太教授共同为顾问颁发证书
然后,主任委员欧阳能太教授致辞,他衷心感谢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细胞病理与分子诊断专委会能得到各方同道的支持,欧阳教授还强调专委会将遵守学会规章制度,并在学会的领导下努力提高细胞病理与分子诊断技术,专注细胞病理与分子诊断学术水平的提升,为我省精准诊断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成立大会结束后全体参会人员进行了合影留恋。
会议第二阶段由专家顾问团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首先是加州大学Gerardo Mackenize教授为我们带来《Cell signaling pathways in cancer and strategies to target them 》的报告,他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主要包括肿瘤的信号传导、遗传学和治疗方面的介绍,还分享了自己实验室的在肿瘤方面的开展的相关工作。这是最前沿的肿瘤信号通路的研究,是我们临床分子诊断的前提,没有这些研究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分子诊断,他的报告加深了我们对分子诊断的理解。
接着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晓明教授带来《细胞病理和分子诊断在头颈肿瘤临床诊治中的作用》的报告,黄教授从临床医生的角度介绍细胞病理诊断和分子诊断在头颈肿瘤临床诊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分子诊断技术的提升令甲状腺癌的检出率有所提高,他强调微创、精准、基因组学、人工智能在头颈肿瘤中的应用有利于靶向治疗,精准诊疗的发展是趋势。
然后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邵建永教授带来的《分子技术用于癌症筛查和诊断临床应用探讨》,他提到液体活检,甲基化技术等在各种实体瘤早期筛查中的作用,高通量技术,细胞技术和不同临床诊断技术临床应用个性化,分子技术、单基因器官定位、传统诊断定位是未来癌症诊断的重要手段。他呼吁病理人未雨绸缪,把细胞诊断技术与分子诊断技术相结合应用到癌症筛查中,提高我国癌症筛查的精准性。
最后是中山市人民医院孙世珺教授带来的《甲状腺癌的分子诊断》,孙教授从专业角度讲述了分子诊断技术在癌症筛查和甲状腺癌的分子诊断,他介绍了甲状腺癌基因检测的意义,BRAF、TERT等基因在甲状腺癌中的临床应用,甲状腺癌分子检测现状,还谈到FNAB是术前鉴别甲状腺良性结节的金标准,但仍存在25%-30%的细胞学检查不能确定的结节,这需要进一步分子标志物检测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会议第三阶段是细胞病理筛片的人机大战
学术报告过后,备受瞩目的细胞病理筛片的人机大战环节,在廖健伟博士和付莎博士的主持下拉开帷幕。
本次比赛由国内本领域著名的视见AI和新起之秀赛维森AI对阵来自全省各医院的15名专业细胞筛查员,在场的同道们观战时还可根据AI的选点使用答题器参与比赛。裁判组则由曹箭教授、余俐教授和欧阳能太教授组成。比赛现场,病理筛查员们谨慎沉重,现场的同道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闹非凡!
最后的比赛结果筛查员与AI科技旗鼓相当。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次比赛只准备了15例病例,在一定程度上尚不能充分展示筛查员和AI的真实水平。但通过这样一场极具意义的人机大战,让大家切实了解到科技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比赛结束后,各位专家对人机大战进行了点评。欧阳能太教授提到通过短时间筛查评判片子是有难度的,这是人机大战第一次亮相,通过15例能让大家见识到AI技术的发展,旗鼓相当,结果可喜;邵建永教授则表示人工智能是未来是病理医生的好帮手,人工智能深度发展势不可挡,基层医院不能掉以轻心;王连唐教授说道AI技术不断进步,但是速度不重要,关键是要准确,AI未来不能代替人,但AI对简单的病理筛查是有能力胜任的,基层医院不能掉以轻心。
王连唐教授点评
会议第四阶段继续由专家顾问团带来学术报告
下午14点开始,继续进行学术报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余俐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尿路上皮癌的现状,并通过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改变介绍了尿路上皮癌发生发展的信号通路。余教授强调早期诊断及术后监测随访尤为重要。进而讲述了目前尿路上皮癌UCs检查方法尿脱落细胞学联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优势。并分享了尿液脱落细胞学巴黎诊断系统中的诊断分类与许多典型病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江庆萍教授从临床实际出发,分享了数例精彩病例,在宫颈细胞学中,她介绍到炎症对鳞状上皮的影响可能会造成过诊断或低诊断,孕激素对形态学影响可能会造成误诊,另外他指出薄层液基细胞片,容易造成HSIL的漏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杨峥教授围绕质控分析流程,三个方面介绍了病理细胞学质控内容。首先是硬件设备,取材与制片,以及多方面制度制定的质量控制。而分析中则分为对切片进行盲评并持续改进,对诊断质量的控制,以及对日常试剂、仪器质控的管理。杨峥教授强调从事病理细胞学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考核获得相应资格并定期培训。最后讲到,我们可在分析后参加室间质控,并且对患者进行进一步随访,建立年度统计,以客观的评价诊断结果。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芳教授分享了在分子诊断中如何进行质量控制的经验。她首先介绍了实验室区域的划分和设计、人员的培训、以及对于质量管理文件的持续修订,并提出SOP应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文件,不单单只是检测的说明书。对于结果的分析质控,王芳教授则提到了实验室日常规范管理,质控物设定与可溯源式流程的重要性。最后她讲到检测完成后的质控也同样重要,包括对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与患者、临床医生的沟通和反馈。
最后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龚畅教授从乳腺外科的角度为我们介绍BRCA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她提到目前BRCA基因的检测已经进入了普通女性的视野,并由此展开介绍了BRCA基因。在简单介绍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后,龚畅教授为大家解读了其中乳腺癌患者推荐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专家共识等十大共识。最后她提到,目前我们在突变解读,精准治疗以及高危人群的管理方面都仍需不断努力,任重而道远。龚畅教授的报告为我们从事的最前沿的精准诊断工作加上隆重的注脚。
学术报告结束后,欧阳能太教授作了最后的总结。他期待大家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为推动细胞病理诊断和分子诊断的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