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活动】妇科专委会第十一届子宫内膜癌防治·妇科新进展岭南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 2022-11-04 浏览次数:620

会员部

「基层医药学会官微」出品



2022年9月17日至9月18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联合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举办了第十一届子宫内膜癌防治暨妇科新进展岭南论坛,邀请了省内外40多名妇科专家从多层面多维度探讨妇科新进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与妇科学科带头人李小毛教授开幕式致辞并带来了精彩的讲课《子宫内膜癌筛查规范建议解读》。介绍了子宫内膜癌筛查的必要性、筛查方法及流程等方面的知识。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增高,是主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目前推荐筛查人群主要有:高血压、肥胖(BMI≥24)、糖尿病、不孕症、绝经延迟(>55岁)、绝经后子宫内膜厚度≥4mm、多囊性卵巢综合症、他莫昔芬长期治疗、Lynch综合征、肿瘤家族史、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使用史的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对Lynch综合征筛查与诊治也作了较详细介绍。

李小毛教授还带来了讲题《HPV疫苗与宫颈癌防控》,从宫颈癌发病率上升,宫颈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数据,提出“去存量、减增量”的三级防控理念,减增量采用HPV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是目前的最佳策略。消除子宫颈癌之HPV疫苗应用广东专家共识,推荐9~26岁女性积极接种HPV疫苗,强烈推荐青春前期女性作为重点目标人群应优先接种HPV疫苗,推荐27~45岁有条件的女性接种HPV疫苗。青春前期女性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专家共识,提高重点目标人群HPV疫苗免疫覆盖率的重要性,如何实现并达到子宫颈癌一级预防策略的最佳效果。李小毛教授提出“消除宫颈癌,一起向未来”的倡议,HPV疫苗“早接种,早获益;谁接种,谁获益”的科普教育宣传口号。从可负担、可及性几个方面介绍如何推进落实HPV疫苗接种,提高免疫覆盖率,探索逐步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开展成人预防接种门诊建设,鼓励成人接种场景多样化,科技创新加大研发力度,增加HPV疫苗供应;加强健康教育干预,增加人群疫苗接种意愿;结合中国女性HPV感染特征,选择更合适疫苗;加强医防融合,进一步提高医疗工作者对HPV疫苗的科学客观公正推荐。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兼妇科主任张宇教授讲述了《子宫内膜癌的诊断》 ,张教授结合多个病例及手术视频,强调应综合患者的病史特点,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手术病理分期和分子病理学诊断的结果,给子宫内膜癌定疾病性质、定累及范围、定高危因素,从而做到全面准确的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及治疗策略提供最好依据。

张宇教授还带来了《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的选择》。张教授从晚期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临床决策时选择一线维持治疗方案的依据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王小云教授讲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卵巢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与中医治疗进展》。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卵巢功能、影响生殖健康,手术治疗同样影响卵巢功能。如何提高疗效,降低复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医通过辩证分型,并在月经的不同时期,对患者个体化辩证治疗。中医辩证治疗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补充。


广东省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兼妇科主任何善阳教授讲述了《2022 update-卵巢癌手术治疗速递》,给大家介绍卵巢癌治疗方面一些新进展,包括临床试验及基层研究。其中提到间充质亚型可能成为一种预测R0的分子特征。另外,NACT需要多方面考虑,包括患者精神心理情况,全身情况等,通常新辅助化疗小于等于4周期。何教授通过数个临床试验的结果告诉大家IV期远处转移的卵巢癌患者,手术+化疗OS优于单纯化疗。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学科带头人康佳丽教授讲述了 《生殖道感染对妊娠的影响》。中国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最主要类型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其他还有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等。规范孕前、孕中期生殖道感染检查是关键,发现感染及时治疗。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的治疗有效改善妊娠结局,需要采用有效治疗临床症状的方案,降低生殖道感染复发率,重建阴道微生态平衡。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主任生秀杰教授讲述了 《阴道微生态与阴道炎症》。阴道微生态对维持局部正常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生殖道局部解剖、内分泌功能、局部菌群平衡及局部免疫状态是维持微生态的重要因素。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均可导致阴道局部炎症的发生。阴道炎症应规范治疗,恢复局部微生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兼岭南医院妇科主任杨越波教授讲述了 《混合性阴道炎诊治专家共识解读》。混合性阴道炎临床常见,常伴有复杂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存在,治疗原则为针对不同病原体规范用药,可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先后用药,采用综合性用药方案,保护阴道有益菌群并增强其功能。

杨越波教授还带来了讲题《VAIN诊治的难点与对策》。VAIN无明显临床症状、呈多灶性分布、位置隐匿,导致易漏诊,治疗效果欠佳,易复发,需要临床医生更加重视及规范诊疗。阴道镜检查是发现VAIN最主要的方法。细节是提高VAIN诊疗效果的技巧。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邓贵华教授讲述了《基于临床药学思维的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疾病的用药分析》 ,介绍对于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疾病,如何从临床药物治疗的思维,依据药典、药品说明书、指导原则、循证药学(指南、共识)、知情同意,选择药品、用法用量,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妊娠期VVC、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细菌性阴道病、需氧菌性阴道炎的管理。


珠海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妇产科学科带头人刘木彪教授讲述了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的诊治》。腹膜播散型平滑肌瘤是一种罕见的不明原因的良性疾病,目前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以手术治疗为主。降低雌激素水平,可抑制肿瘤生长。术后需要长期管理,避免性激素刺激,定期严密随访。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妇产科主任黄神姣教授讲述了《子宫腺肌症不孕的处理》。子宫腺肌病引起不孕的发病机制,包括子宫肌层结构和功能异常,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变,子宫局部炎症和免疫功能紊乱。子宫腺肌病伴不孕症治疗的目标是保留和改善女性生育力,治疗应根据患者子宫体积、病灶部位与性质、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及是否合并其他不孕因素等决定治疗方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万璟教授讲述了《盆腔粘连的危害与预防新进展》。盆腔粘连是指通常情况下应处于分离状态的表层之间的异常纤维带连接。手术后盆腔粘连发生率达60-90%。粘连可能导致不孕症、粘连性肠梗阻、慢性腹痛、增加再次手术的难度。粘连风险评分系统通过术前病史、术中情况进行评估,可识别粘连高风险患者,指导合适合理的防粘连措施。

万璟教授还讲述了《从案例看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策略》。万教授结合临床病例全面介绍了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指征,治疗前评估方法,治疗手段的选择,治疗缓解后的生育策略及完成生育后的处理,并分析了TCGA分子分型在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中的指导作用及价值。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副主任古健教授讲述了《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的规范化管理》 。子宫内膜增生定义为子宫内膜增生程度超出正常增生范围,分为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其诊断、治疗和长期管理面临挑战。规范化管理包括去除高危因素、期待观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孕激素是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治疗期间建议每6个月行超声检查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以评估疗效。

古健教授还讲述了《从KND γ-HPO轴看PCOS管理》。随着对 HPO轴调控的探索不断深入,研究发现体内还有KNDγ 系统在调控着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Kisspeptin 是 KNDγ系统的关键产物。古教授指出:KNDγ-HPO轴对女性生殖内分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与PCOS的发病密切相关,参与PCOS患者高雄及代谢异常的发病。目前,对于PCOS的治疗,COC是多个指南和共识一致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有研究显示新药神经激肽(Neurokinin)-3拮抗剂可改善PCOS生殖代谢异常。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唐虹教授带来了《加速消除宫颈癌大环境下的挑战与机遇》。唐教授结合在基层医院帮扶工作的经历,指出我国人口基数众多,为实现消除宫颈癌的战略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力推进HPV疫苗的接种,尤其是适龄女性,并加强宫颈癌筛查的落实,尤其以农村妇女、城镇低保妇女为重点。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科主任石琨教授讲述了 《分子分型在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治疗中的作用》。目前,子宫内膜癌的TCGA分子分型分为4种:DNA聚合酶ε(POLE)超突变型、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型、低拷贝型、高拷贝型。其中POLE突变型预后较好,对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及价值。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兼妇科主任王薇教授讲述了 《卵巢功能衰退的早诊早治》。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作为卵巢功能衰退的早期阶段,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卵巢早衰以及早绝经等生殖衰老事件相关,导致妊娠率下降、流产率上升以及增加产科并发症的发生率,在辅助生殖技术实施中也可能出现卵巢低反应。因此DOR患者临床处理是综合管理的长期过程,包括了病因治疗、生活方式指导和心理调控、月经管理与激素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一般管理方案,以及针对有生育需求女性的生育管理策略。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兼妇科主任沈媛教授讲述了 《特殊病理类型宫颈癌的诊治》。沈教授通过个案病例的诊疗经过,介绍了数种特殊病理类型的宫颈癌的诊治,特殊病理类型的宫颈癌诊断难度较大,通常需要病理专家会诊,例如子宫颈中肾管腺癌。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妇科主任邓凯贤教授线上带来了课程 《妇科术中输尿管损伤防治 》。术中输尿管损伤并不少见,应预防重于治疗。术者应做到充分了解盆腔解剖以及腹腔镜画面中的解剖特点,术中动作轻柔,注意观察术野及尿管尿袋,掌握腹腔镜能量器械的工作原理和作用特点从而避免副损伤,术前评估有高危风险者可以预留双J管。术中术后及时发现输尿管损伤,早发现早处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妇科主任姜翙教授讲述了《宫颈癌筛查风险阈值及分层管理》。2019ASCCP推荐宫颈癌筛查实行基于HPV的检测,并推荐同等风险、同等管理。分层管理分为5年后复查、3年后复查、1年后复查、转诊阴道镜、阴道镜或即刻治疗、即刻治疗,可根据风险阈值选择管理方式。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黄旭春教授讲述了《绝经生殖泌尿综合症的综合诊治》。绝经生殖泌尿综合征是指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妇女因雌激素和其他性激素水平降低引起的生殖道、泌尿道萎缩性功能障碍等症状和体征的集合。除了相关症状、泌尿生殖道萎缩性改变,还有一些相关测评例如VHIS、FSFI、ICIQ-SF等量表可帮助评估。治疗时,排除MHT禁忌后,可根据不同患者的局部或全身症状,选用局部治疗或系统MHT治疗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王焕教授讲述了《女性MPPS的诊治》。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发病率为14%~23%,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发病机制相对复杂,诊疗涉及多个科室,疾病认知率较低,已成为危害妇女工作生活的常见疾病之一。加强医护工作者对MPPS的认识可以增加疾病诊断率。目前,MPPS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心理干预、物理治疗及针灸等。

王焕教授还讲述了《基于案例的宫颈腺癌阴道镜图像判读》,通过丰富的、典型的阴道镜图像介绍了宫颈腺癌的阴道镜判读及其诊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方莉教授讲授了《时不我待,抓住MHT保护心血管的机会窗》。心血管疾病是威胁健康的头号杀手,女性绝经后心血管的风险较绝经前明显增加。研究显示雌激素对女性的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方教授详细阐述了绝经后激素补充对心血管的作用,强调在绝经早期,即绝经10年内、60岁前开始使用,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了大家对绝经激素补充的更深刻的认识。

方莉教授还带来了课题《CO2激光在妇科中的应用》。方教授介绍了CO2激光气化及点阵治疗的原理,并结合我院的经验分享了CO2激光在妇科盆底功能障碍、外阴病变以及宫颈上皮内病变的使用适应症和治疗效果,指出CO2点阵激光是妇科生殖整复和PFD治疗中的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穗玲教授讲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普遍存在诊断延迟的情况,曾经的诊断金标准-手术及病理诊断,难以在早期诊断实现,早期诊断主要为临床诊断,内异症应基于临床诊断尽早开始经验性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问题进行管理方案的调整,内异症患者需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刘穗玲教授还带来讲题《子宫腺肌病的长期管理》。子宫腺肌病是一种慢性雌激素依赖性炎症性疾病,非子宫切除治疗已成为目前的主流治疗方案,应按患者年龄、生育要求、临床症状以及子宫腺肌病病灶特点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分层治疗方案, 建立药物长期管理以及随访管理制度,延缓疾病进展,防止复发。


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宫颈疾病中心主任易丹妮教授《CO2激光在女性下生殖道上皮内病变的运用》。易教授介绍了激光治疗下生殖道上皮内病变的适应症、临床治疗要点、操作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妇科主任邓柳枝教授讲述了《宫腔镜在不孕患者的应用》。宫腔镜检查用时短、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推荐用于不孕症宫腔疾病的诊断。由8个临床问题着手,比如宫腔镜的适应证、安全性、不孕合并子宫肌瘤,内膜息肉、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缺损、宫腔粘连、输卵管近端粘连,作出了解答。

邓柳枝教授同时带来了讲题《宫腔镜下处理粘膜下肌瘤的策略与技巧》。邓教授介绍了黏膜下肌瘤的分型;宫腔镜下肌瘤电切手术的指征与术前准备(如术前评估、大型肌瘤的预处理、与麻醉的沟通);手术时机与宫颈预处理;手术步骤与技巧;以及围手术期应注意的问题(如宫颈处理、灌流介质吸收与低钠血症、内膜保护及术中止血)。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丁杰教授讲述了《外阴病变的临床诊治》。外阴瘙痒、外阴粘连、皲裂、外阴萎缩等可疑患者,建议行HPV+阴道镜检查,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和V-LSIL,建议药物治疗,和必要的海扶、二氧化碳激光等物理治疗。VHSIL、dVIN患者病灶局限,可予物理治疗或外阴局部切除治疗。

丁杰教授还讲述了《宫颈锥切之后切缘阳性的处理》。宫颈锥切后切缘阳性不等于病变残留,根据切缘阳性的病变程度和切缘阳性的位置,进行随访和复查。TCT、HPV和阴道镜是随访的工具。怀疑有高度病变建议3个月后阴道镜下活检,如果病理是宫颈高度病变,结合患者年龄和生育计划进行处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妇产科主任兼妇科主任李田教授带来了讲题 《高危妊娠滋养肿瘤的诊疗》,介绍了高危妊娠滋养肿瘤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并通过一例特殊的多发转移的高危患者的病例分享,总结了几点经验,组织学证据对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不是必需的,应及时启动化疗,对于具有肺、腹膜内或颅内出血显著风险的广泛转移性疾病患者,在开始EMA/CO方案化疗前,应进行低剂量诱导化疗。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妇科副主任王三锋教授讲述了《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诊治》,通过分享一例罕见的年轻的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诊治经过介绍,PSTT为罕见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PSTT诊断靠病理学,治疗以手术为首选,术后依据有无高危因素辅助化疗。PSTT保留生育功能需严格评估、密切随访。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舒珊荣教授讲述了《从国内外指南/共识看子宫内膜增生的管理》,介绍了2019年SOGC《子宫内膜增生的分型和管理》支持采取2014版WHO子宫内膜增生分型标准,鼓励和支持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积极纠正可逆的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推荐LNG-IUS作为无不典型增生的首选治疗方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妇科副主任叶青剑教授讲述了《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的那些事》。叶教授从手术中遇到的困难展开思考,子宫收缩药的选择及注射部位,肌瘤切口的选择,旋切器使用的技巧,取出瘤体的注意事项,特殊部位肌瘤的手术要点等。子宫肌瘤剔除术前需要充分评估,权衡手术路径的利弊,降低手术术中术后风险。

叶青剑教授还带来讲题《巧囊的那些事》。巧囊初期容易被误诊漏诊,延迟诊断及治疗导致巧囊进一步发展。应结合病史症状体征等,尽早经验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对于巧囊不是万能的,术前应做好评估,对卵巢功能的破坏不可忽视,但是没有手术万万不能。术后的长期管理对于巧囊来说任重道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妇科主任成娟教授讲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第三版)要点解读》。第三版指南强调了加强临床诊断、尽早开启经验性药物治疗。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分年龄分阶段综合治疗。酌情关注恶变,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教育、落实随访,治疗关口前移、普及内异症预防观念。

成娟教授还讲述了《子宫内膜增生的管理》,根据子宫内膜增生相关最新指南—《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长期管理专家建议》进行解读。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存在潜在恶性以及进展为癌的风险,术后需要针对患者不同风险因素及组织学分类进行个性化、长期的管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梁常艳教授讲述了《阴道上皮内瘤变诊治难点》。VaIN多灶性,易漏诊,易复发,但癌变率较低。VaIN的治疗最佳方法目前没有达成一致意见,需要针对个体患者进行评估。年轻患者更倾向消融治疗+部分切除治疗,复发患者可反复治疗。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至少十年以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主任张新玲教授讲述了《异常子宫出血-宫腔内病变鉴别的超声视角》。经阴道超声是子宫内膜病变重要的检查方法,主要注意内膜厚度、回声、与肌层分界情况、局部血流情况。绝经期内膜厚度小于4mm的子宫内膜癌阴性预测值大于99%,可作为绝经期阴道流血患者首选的筛查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泽华教授讲述了《如何减少腹腔镜术后输尿管瘘》。其中提到主观因素在减少输尿管瘘中起主要作用。王教授通过视频、操作,讲解术前、术中、术后对于输尿管瘘的综合防治。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隋龙教授讲述了《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诊疗策略》。隋教授介绍了该院一些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成功范例。保留生育功能的适应症包括:有条件随访,渴望保留生育功能,IA期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孕激素受体阳性,肿瘤标志物正常,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进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前需要准确评估,并充分告知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王玉东教授讲述了《子宫内膜癌非手术治疗》,王教授介绍了子宫内膜癌的药物治疗作用机理,包括孕激素、GnRHa类似物、二甲双胍、抗精神类药物,还介绍了子宫内膜癌被忽视的物理治疗:相控聚焦超声、循环冷冻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段华教授讲述了《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与内膜癌诊疗相关问题》。段教授介绍了绝经期子宫内膜的组织学特征,超声是绝经期妇女体检季筛查的主要项目之一。目前认为,正常绝经期子宫内膜超声表现为线状回声均匀一致,厚度小于等于4mm。段教授通过病例、宫腔镜视频介绍了绝经期不同的子宫内膜病变形态表现。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有恶变风险,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有症状的,体积较大的,应积极手术。同时进行息肉周边内膜、宫颈内膜评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主任姚书忠教授讲述了《腹腔镜整块切除直肠及部分阴道治疗阴道直肠隔复发性卵巢癌》。姚教授讲述了一例特殊的卵巢癌复发病例,通过手术视频介绍了如何行腹腔镜下阴道直肠隔局部复发灶完整切除。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科林仲秋教授讲述了《2022NCCN子宫内膜癌指南》。林教授介绍了2022年NCCN指南的更新要点,手术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首选微创手术,不同病理类型应区别对待,术后辅助治疗I-II期以放疗为主,III-IV期放化疗联合。重视POLE分子分型,对推测预后和指导治疗有意义。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院长刘国成教授讲述了《宫颈癌综合防控策略及进展》,介绍了子宫颈癌流行状况,并介绍国内外子宫颈癌综合防控策略。目前子宫颈癌防控仍面临挑战,我们应最大限度提高人群筛查覆盖率和精准度,探索HPV疫苗的接种策略及实施,纳入免疫规划,加强宫颈癌筛查和诊断技术的创新,强化筛查和后续诊治服务的衔接。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兼妇科主任王雪峰教授讲述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在临床中的应用》。2020年NCCN推荐对所有确诊的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及lynch综合征筛查,分为POLE突变型、MSI-H型、低拷贝型、高拷贝型,可以提示预后并可指导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


揭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少如教授讲述了《腹腔镜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细胞生长在输尿管周围或侵犯输尿管本身,占内异症的0.1%-1%,治疗原则是病灶根治性切除、缓解症状、解除梗阻、保护肾功能、保留生育力、减少复发。可采用非保守性手术或保守性手术方式,术后需要长期药物管理及随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汪希鹏教授讲述了《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2002年首次报道机器人用于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有着高清的手术视野及深度感知,更易分辨、分离细小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减少血管损伤,保护周围神经。汪教授通过一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展现了机器人手术的优势。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学科带头人谢晓英教授讲述了《机器人在恶性肿瘤手术中血管的裸化与凝闭的技巧及方法》。肿瘤手术应做到最大程度的根治,确保最好的手术效果。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最困难及具备风险的步骤就是血管根部脂肪和淋巴组织的切除。谢教授通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外阴癌腹股沟淋巴结切除的视频介绍了血管裸化与凝闭的技巧。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肖兰教授讲述了《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分子分型及其临床价值初探》。分子亚型有助于评估晚期HGSOC的PDS手术风险及减瘤效果,评估化疗及靶向药物治疗疗效,有望积极促进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实现,全面提升HGSOC患者长期生存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王小韵教授讲述了《光动力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合并高危HPV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光动力疗法目前在妇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在于尖锐湿疣、鳞状上皮内病变、外阴硬化性苔藓、妇科恶性肿瘤等,通过实际病例及该院病例的治疗效果,光动力有效清除宫颈病变,具有较高的HPV转阴,是非手术治疗的重要选择。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夏建红教授讲述了《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与女性下生殖道感染联合检测专家共识解读》。女性阴道微生态是阴道最重要的防御系统,阴道炎与HPV感染相关,BV增加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发展风险,阴道微生态失衡影响HPV清除,与HSIL持续、逆转缓慢有关。对HPV感染人群应同时检测阴道微生态,积极治疗感染,恢复正常的阴道微生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谌小卫教授讲述了《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及管理》。子宫内膜息肉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是否绝经、有无症状、有无生育要求、有无恶变风险进行个体化管理,包括期待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后的复发率为2.5%-43.6%,并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可选择LNG-IUS、COC或口服孕激素预防复发。


第十一届子宫内膜癌防治暨妇科新进展岭南论坛至此落下帷幕,各位讲者纷纷表示所获甚多,教学相长。各位学员更是硕果累累,除了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指南与专家共识等的认知得到了更新,还学习了一些少见病、特殊病例,在各位专家讲者的指导下获得了极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