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华南分子论坛|CACA指南中国行基因检测篇巡讲-深圳站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 2024-05-14 浏览次数:1457


会员部

「基层医药学会官微」出品





华南分子论坛|CACA指南中国行基因检测篇巡讲-深圳站成功举办





427日,华南分子论坛暨CACA指南中国行|基因检测篇巡讲-深圳站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细胞病理与分子诊断专委会主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承办。


本场会议为期一天,主要聚焦于CACA指南基因检测,遗传产前、肿瘤NGS、微生物宏基因NGS检测及临床生信解读等,各领域专家教授展开讨论,现场反响热烈。



会议开始由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遗传中心兼新生儿筛查中心主任刘文兰教授做开场介绍,樊代明院士、吴波教授、欧阳能太教授致辞。

刘文兰教授开场致辞


樊代明院士致辞


吴波教授致辞


欧阳能太教授致辞


上午场


上午场会议分别由刘文兰、许雪青、郜红艺、黄文亭、徐迹、薛玲、尹为华七位教授主持。

第一位讲者为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郝颖教授,她分享的题目是《CMA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桥”与“坑”》。首先介绍了CMA技术及其检测意义和优势,然后分析了检测原理、流程和数据分析,结合实验室检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详细介绍了CMA检测中的质控要点和失控处理措施,最后,结合两个病例,分别从CNV和ROH两个方面阐述了报告中需要注意和考虑的问题。


讨论环节,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吴维青、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彭小芳、江门市中心医院李荣岗、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李赟四位专家教授就1. HI基因内缺失或重复如何评估,当片段较小时,如何进一步验证,是否需要明确断裂点以利于后续诊断和研究?2. 在测序技术普及的时代,CNV-Seq技术是否可取代CMA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郝颖教授


讨论环节专家教授:吴维青、彭小芳、李荣岗、李赟


第二位讲者为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徐志勇教授,他分享的题目是《MLPA技术临床应用的心得体会》。首先介绍了MLPA技术原理,然后分享了MLPA技术的临床应用,其中详细介绍了MLPA技术在染色体病、DMD、SMA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介绍了MLPA技术在其他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如地中海贫血、Prader-Willi综合征(PWS)/Angelman综合征(AS)等,通过对相关基因进行MLPA分析,有助于提高这些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携带者筛查效果,为临床治疗和再生育指导提供有力支持,最后分享了MLPA技术在临床上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讨论环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叶祖禄、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王勤、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徐晓昕、龙华区妇幼保健院裘娟四位专家教授就1. NGS是否可以取代MLPA?2. 在CMA普遍开展的情况下,有无必要开展MLPA的CNV检查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徐志勇教授


讨论环节专家教授:叶祖绿、王勤、徐晓昕、裘娟


第三位讲者为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张瑚教授,他分享的题目是《执杆而鱼-论FISH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主要介绍了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原理和探针分类的使用情况。从目前临床使用的实际出发,介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报告解读要点和病例分析。特别分享了在FISH实验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处理方法。


讨论环节,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刘曙光、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江沂、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李素丽、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林秀华四位专家教授就1. 对于10%以下的低比例嵌合体,是否可以报阴性结果以及是否需要结合染色体核型的情况?2. STR明确母体污染的羊水样本,进行FISH实验的注意事项及解决办法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张瑚教授


讨论环节专家教授:刘曙光、江沂、李素丽、林秀华


第四位讲者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罗知奇,她分享的题目是《Sanger测序和片段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数据分析》。内容涵盖了sanger测序以及片段分析的检测原理、常见结果分析、临床应用以及平时需要注意的质控点。丰富的经验分享让大家受益良多。基于CE平台的基因测序和片段分析,在生殖健康领域、肿瘤领域、慢病领域、感染领域为临床医疗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讨论环节,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杨峥、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王浩、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杨京鑫四位专家教授就1. 现阶段基于CE平台的Sanger测序和片段分析可以在哪些领域助力临床诊断?2. 如何开展 CE 检测项目同时在什么情况下,NGS测序获得的变异结果需要Sanger测序做进一步验证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罗知奇


讨论环节专家教授:杨峥、王浩、杨京鑫


第五位讲者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孙熹,他分享的题目是《NGS技术原理与流程质控分享》。在CACA中也提到了NGS技术操作步骤多,高敏感性特点使其易受到操作环节影响,对实验场地及技术人员要求较高,临床应用需建立完整培训和质量体系。通过“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来思考实验流程中的各个质控环节,同时分享了Illumina测序平台的质控,用实际案例详细分析了质量控制在检测流程中的重要性。


讨论环节,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吴艳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靖华、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刘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苏梦婷四位专家教授就开展NGS检测项目,是“多而全”好还是“少而精”好以及如何开展NGS技术人员的科内培训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孙熹


讨论环节专家教授:黄靖华、吴艳霞、刘洋、苏梦婷


下午场


下午场会议分别由郭辉、孙世珺、杜洪、刘维强、周万军、刘文兰六位教授主持。


第一位讲者为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耿茜教授,她分享的题目是《WES-CNV检测案例分享》。介绍了全外显子组测序CNV分析近年来的突破和发展,重点分享三个WES易漏检的小CNV案例,涉及基因组高度同源区域、通过人工复核以及算法升级来提升WES-CNV的检出效能等,并与其它CNV检测技术平台比较,分析外显子组测序对CNV检测的优势及局限性。提示在临床WES实践中更多地关注致病性小CNV变异,以避免遗漏。


讨论环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晓娟、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王辉林、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吴晓霞、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徐迹四位专家教授就基于WES检出的CNV,特别是intragenic CNV, 可能涉及PVS1、PM3等证据的使用,明确断裂点有无必要以及对目前WES-CNV检测在临床分子诊断应用中的建议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耿茜教授


讨论环节专家教授:徐迹、吴晓霞、李晓娟、王辉林


第二位讲者为广东省人民医院刘超群教授,他分享的题目是《免疫治疗时代下肿瘤突变负荷检测的意义》。免疫治疗已经促使肿瘤的临床治疗策略发生了重大变革,然而仅少数患者能够获益,目前肿瘤突变负荷已被证实具有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效能。讲者首先引用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据,闸明了肿瘤突变负荷检测的临床意义及背后隐藏的生物学意义,进一步结合中国专家共识介绍了肿瘤突变负荷的标准化检测的注意事项,最后分享了真实世界肿瘤突变负荷检测数据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讨论环节,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肖亮、深圳市人民医院姜阳阳、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艳梅、广州达安临床检验中心刘晶星四位专家教授就TMB的评估受Panel大小、纳入的基因及生信分析算法等因素影响。目前院端通常配备多个大Panel检测平台,各平台所测得的TMB数据应如何校准?如何释义?如何应用?同时基于免疫系统与肿瘤生物学之间的复杂关系,未来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的探索该何去何从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刘超群教授


讨论环节专家教授:肖亮、姜阳阳、刘艳梅、刘晶星


第三位讲者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永胜博士,他分享的题目是《同源重组修复缺陷(HRD)检测与临床解读》。首先介绍了HRD的概念、PARP抑制剂作用原理、HRD临床检测方法。然后以病例的形式分享了HRD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从多个方面详细揭示了引起HRD的潜在原因以及在临床解读中需要注意事项。


讨论环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李玲、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胡海燕、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涂艳阳四位专家教授就前列腺癌病例中未检出NCCN指南推荐的15个HRR基因突变,是否有必要增加基于基因组瘢痕的HRD检测以及由于不同试剂盒、不同肿瘤类型的GIS分界线存在差异,难以统一,HRR基因突变 vs. 基因组瘢痕(GIS)哪个更优?临床HRD检测如何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黄永胜博士


讨论环节专家教授:李玲、胡海燕、涂艳


第四位讲者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夏丹博士,她分享的题目是《ACMG胚系变异分类证据级别更新》。为了不断更加规范胚系变异解读,在2015版ACMG胚系变异解读基础上,临床基因组资源(ClinGen)建立了变异解读工作组(Sequence Variant Interpretation,SVI)和特定疾病或基因的解读专家组(Variant Curation Expert Panels, VCEPs),对ACMG/AMP指南中的证据标准不定期进行更新和优化;此外,ACGS也会基于ACMG指南、ClinGen更新以及文献/循证/实践发布guidelines。夏丹博士的内容主要介绍了PP1、BA1、PVS1、PS2/PM6、PM3/BP2、PM2、PP3/BP4、PP5/BP6、剪接变异分类等证据的更新以及结合ACMG指南与贝叶斯定量的打分积分系统。最后总结提到胚系变异胚系变异解读证据的使用是不断更新、细化的;证据的更新,实验室内是否使用需要内部、同行间讨论与完善;最终证据条款的使用,实验室内部要达成共识,保持一致。


讨论环节,深圳市转化研究院宁绿文、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邓舒韵、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晓娟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洁明就胚系变异评级证据使用由定性到定量打分制的优势,以及实行的难点以及胚系变异解读证据更新后本地使用的时机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夏丹博士


讨论环节专家教授:宁绿文、邓舒韵、李晓娟、张洁明


第五位讲者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寅教授,他分享的题目是《宏基因组基因检测的生信解读》。首先介绍了mNGS原理和技术优势。接下来讲解了mNGS的生信分析流程和关键要点,并强调了mNGS和遗传、肿瘤的生信分析的重要区别。最后用两个病例,详细阐述了mNGS生信分析和报告解读中需要注意的步骤和细节。


讨论环节,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吴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汪单兰、林翘三位专家教授及广州微远基因陈稳迪就宏基因测序需要报告的致病菌reads是否有cut off值以及为了追求时效性,宏基因通常用短读长测序,测序读长对病原体鉴定影响如何,如何从生信方面去改进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张寅教授


讨论环节专家教授:吴明、汪单兰、林翘、陈稳迪


会议最后,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刘文兰教授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欧阳能太教授进行总结。


刘文兰教授


欧阳能太教授



在开始头脑风暴前,各个单位的成员首先展开了激烈的羽毛球比赛,论坛与运动劳逸结合,本次CACA指南中国行|基因检测篇巡讲-深圳站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