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2024年传染病专委会暨新发突发传染病精准防控论坛在鹏城召开
发布日期: 2024-05-20 浏览次数:328


会员部

「基层医药学会官微」出品

2024年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暨新发突发传染病精准防控论坛在鹏城召开

为促进新发突发传染病精准防控水平提升,2024年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暨新发突发传染病精准防控论坛在深圳隆重召开。大会邀请全国各地的传染性疾病专家学者,共聚一堂,聚焦前沿研究成果与进展,探讨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未来发展。


本届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暨新发突发传染病精准防控论坛的开幕式由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王召钦副院长主持。




上半场学术报告第一部分由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刘映霞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贵强教授介绍了难治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定义,发生机制,EASL指南PBC诊断建议,鉴别诊断,PBC治疗(奥贝胆酸、苯扎贝特、非诺贝特等)及应答不佳者或难治性PBC方案选择(布地奈德、Linerixibat、Setanaxib、Saroglitazar、等)以及新药物临床试验结果,难治性原因分析,预后评估指标等全方位、多角度解析了PBC的诊断及治疗策略。给现场的各位基础和临床专家、学者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更好的救治PBC的新思维和新思路。


上半场学术报告第二部分由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福祥教授主持。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卢洪洲教授介绍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新质生产力与医学创新成果转化,包括各级别科技奖励,国际顶尖医学期刊论文发表,高影响力论著出版,国际知名医学期刊创建,未来疫情防控体系建设,新冠透明质酸合成特效药研制,新冠核酸自助采样自动化快速检测一体机的研发,HIV潜伏感染关键机制网络及潜在新靶标研究,小分子抗新冠病毒抑制剂药物、中和抗体和疫苗开发临床试验,国产人工智能创新医疗器械研发,国产ECMO上市、ICU重症患者智能监护系统,早产儿非接触呼吸监测,下肢动脉阻塞(足底灌注成像创新),漱口液式病原核酸检测,大健康领域研究(睡眠监护隐私保护、无线智能听诊器等),噬菌体研究等。医院未来发展将以感染、器官移植、和肿瘤生物治疗为重点建设成国际一流医院。


上半场学术报告第三部分由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肿瘤中心主任蔡庆贤教授主持。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温志立教授介绍了特殊人群及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从特殊人群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类型,人群范围(包括老年人、孕妇、儿童等),各类型AIH的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等进行详细分解,最后分享了其团队救治的一个典型病例,加深了大家对AIH诊疗的印象。


上半场学术报告第四部分由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重症医学科杨柳青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艳教授介绍了发热待查疾病谱的角路。以临床病例介绍开始,分析不明原因发热的原因、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基因缺陷性疾病)、少见或罕见型疾病的分类和检测手段、诊治经验分享。通过病例及丰富的实战经验分享,弥补了大家在相关知识方面的空白,提高了大家对发热待查性疾病的认识。


上半场学术报告第五、六部分由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四科主任陈军教授主持。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大内科主任,消化科主任杨长青教授介绍了门脉性高压性肺动脉高压。从疾病的定义,流行病学,中美差异,发病机制,病理机制和变化,临床表现,诊断流程和具体诊断手段,鉴别诊断,治疗(包括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以及预后进行汇报。通过对疾病各方面的学习,提高临床医生未来的对门脉性高压性肺动脉高压的诊疗水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侯凤琴教授介绍了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诊治及2023版指南。从DILI的流行概括,发病率,主要肝损害药物类型,肝损害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分度,发生肝衰竭的发病率及风险因素,欧洲专家的治疗建议,慢性DILI,药物诱发AIH,免疫检查点抑制剂DILI,诊断和治疗进行知识分享。十分有利于大家对DILI的疾病的认知和诊治水平的提升。


上半场学术报告第七部分由北京大学医学部洪源研究员主持。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李萍教授介绍了肝脓肿的原因探究。从肝脓肿的定义,常见致病菌(细菌如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厌氧菌、布鲁氏菌,阿米巴,真菌,寄生虫等),流行地区,传播途径(胆道途径为主、门脉系统、临近脏器蔓延、动脉来源、肿瘤治疗后、肝外伤后等),形成原因(致病微生物符合、自身免疫力等),分类,诊断,治疗(抗生素、抽吸及引流、基础疾病治疗)等方面对肝脓肿进行了全方位概述。肝脓肿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要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上半场学术报告第八部分由深圳大学总医院院感科主任陆坚教授主持。


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刘映霞教授介绍了X疾病来袭:我们准备好了吗?从X疾病的定义,来源,鉴定新发传染病病原体所需的条件、平台建立及应用(寨卡病毒、H5N6、腺病毒-7型、新冠病毒、猴痘病毒等分离鉴定,新冠疾病/猴痘污水监测系统及人工智能模型,临床药物试验和科技成果转化),未来的应对策略(临床大队列的呼吸道病原体智能监测和预警系统开发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详细解读。未来深圳三院将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新发、疑难、重症感染性疾病高水平诊疗中心。


上半场学术会议后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福祥教授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性发言,总体而言上半场的讲座大咖云集、干货满满,让大家沐浴在知识的海洋中,受益匪浅,同时也对与会专家、学者再次表示感谢。




下半场第一部分学术报告由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李晓鹤教授主持


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肺病一科方木通教授介绍了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及治疗。分别从结核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预防讲述,最后分享一例母婴结核和一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及多发性脑结核瘤的诊疗经验,树立了大家对结核性脑膜炎救治的决心,为提升医疗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下半场第二部分学术报告由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感染性疾病和肝病中心主任汪云教授主持


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杨扬教授介绍了深圳地区猴痘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毒学和免疫学特征研究。报告分别从猴痘病毒的传播起源,流行病学特征演变,病毒分布及传播途径,抗体应答和疫苗研发(尚无疫苗),病毒快速检测及鉴定平台,猴痘临床队列及样本库建立,临床资料收集和临床表现,不同样本核酸检测结果,排毒动力学及影响因素,猴痘细胞和动物模型建立,抗体免疫应答特征等方面解析了猴痘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毒学和免疫学特征。提高了临床医生对于未来猴痘病毒的诊治和防控水平。



下半场第三部分学术报告由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重症医学科杨柳青主任主持。


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袁静教授介绍了深圳新发传染病面临的挑战。回顾了新发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基本特征,发生与趋势,深圳市新发重大传染病的历程,并分享了MERS,SARS-CoV-2,长新冠综合征,禽流感(H5N1/H7N9/H9N2/H5N8),虫媒传染病(登革热、寨卡病毒等),新发蜱媒传染病,手足口病,埃博拉出血热,猴痘等防控和救治的临床经验。最后讲解了深圳新发传染病面临的挑战和防治策略,深圳作为祖国的南大门,未来的疫情防控任务仍十分繁重,不可懈怠。


下半场第四部分学术报告由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重症医学科李建明主任主持。


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福祥教授介绍了猴痘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和猴痘病毒中和抗体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猴痘的背景知识包括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预后,随后重点介绍了在临床上救治重症猴痘感染患者的病例分享,两例重症猴痘患者均发生于HIV晚期患者,一例通过血浆治疗成功挽救生命,另一例因病情过重,缺乏特效抗病毒药物,不幸病亡。最后介绍了团队在猴痘治疗性抗体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成功鉴定了一些活性较高的候选中和抗体,希望未来能尽快开发应用至临床救治过程中来。


下半场第五部分学术报告由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黄呈辉教授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感染科主任余治健教授介绍了抗菌新药研究进展。回顾了二十一世纪以来上市的广谱新抗菌药物,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新型抗生素(包括头孢比罗、头孢罗膦、头孢洛扎-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奈诺沙星、德拉沙星、西他沙星、美罗培南-韦博巴坦、Plazomicin、依拉环素、奥马环素、亚胺培南-雷科巴坦、头孢地尔、Sulbactam-durlobactam等)的研发、药物临床试验、抗菌活性及耐药菌产生的综合防控。提升了未来临床医生在临床上对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专业水平。


下半场第六部分学术报告由龙岗区中心医院主任瞿志军教授主持。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杨亮教授介绍了群体感应抑制剂类抗菌药物的研发。从群体感应的分子机制包括生物被膜形成、外泌体介导的长距离细胞交流、宿主因素等进行介绍;随后介绍了P. aeruginosa菌株的群体感应系统的具体机制及在这个研究领域内所做的研究工作。为抗生素的未来研发提供了新的出路。


下半场第七部分学术报告由龙华区人民医院姜春梅教授主持


南方科技大学李助理教授介绍了类器官研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分别介绍了现有的类器官模型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类器官诱导的常见组织来源,H3N2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模型的研发及药效检测应用,特异性马多抗的研发及药效评估,类器官模型优于其他模型的研究实践,类器官高通量平台的构建及其应用,类器官芯片的制备及应用。未来的基础科研有着越来越多的更加合适的实验模型可供选择。


下半场第八部分学术报告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医院郭金伟教授主持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沈晨光教授介绍了耐药细菌动物感染模型建立及中和抗体研发。首先介绍了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发突发传染病原体、耐药细菌、疫苗等;其次介绍了肺炎克雷伯菌(Kp)疫苗、抗体研发、中和机制研究工作,成功建立kp皮下感染、肺部感染动物模型,并发现kp全菌及L蛋白免疫,可诱导针对多种血清型kp的免疫保护作用,且研发一系列kp跨血清型中和单抗,在体外有效中和多种kp毒株。最后介绍了鲍曼不动杆菌中和抗体研发工作,通过这些工作证实鲍曼不动杆菌广谱中和抗体是抗耐药型鲍曼不动杆菌的潜在新型药物,其发现可能为耐药型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下半场第九部分学术报告由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与免疫科赵方主任医师主持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胡国信教授介绍了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现状和临床实践。从肝脓肿的定义,流行病学,感染途径(包括胆道性、门脉性、血流播散性、隐源性等),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构成(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等),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治疗(抗生素如加酶抑制剂、支持治疗如营养支持、基础疾病治疗如降糖和降压药物,穿刺引流和手术干预),科室在肝脓肿方面的诊治实践进行了详细讲解。再次强化了临床医生对细菌性肝脓肿临床救治的认知。




会议在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福祥教授的精彩总结下圆满落幕。感谢各位临床和基础专家的莅临参与,本次会议涉及的主题包括病毒如猴痘、细菌如肺克、鲍曼不动杆菌等,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合作与交流平台。期待未来能够继续举办类似会议,通过加强多学科、基础结合临床等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快更好的医疗服务。


本届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暨新发突发传染病精准防控论坛,汇聚了众多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的临床技术和科研成果。这次论坛为提升我国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的临床救治水平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传染病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专业的交流与合作,我们相信能够共同推动医学领域的进步,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