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部
「基层医药学会官微」出品
2025年7月18日下午,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四届感染病学术会议召开会前会。本次会议汇聚众多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多项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共同聚焦传染病防控等重大科学问题,探讨其最新研究进展和挑战。
会议前半部分开始以三例精彩纷呈的病例报告开场。第一例邀请了清远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何溪主任分享了一例肾上腺结核合并肾上腺淋巴瘤的疑难诊治过程,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陈学福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杨桂林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胡国信主任,进行了精彩点评。总结了随着现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感染性疾病伴随淋巴瘤等非感染性疾病越来越多被发现和诊断,提示一元论诊断越来越被二元论或多元论疾病所替代。
第二例由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杨柳青副主任介绍了一例肺结核合并肺结节病的疑难诊断病例,再次揭示了许多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类疾病的密切关系。来自揭阳市人民医院的钟少龙主任、江门中心医院甄月映主任,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汪云主任精彩点评并提出后续治疗建议。
第三例由南方医科大学陈娟娟教授,介绍了两例艾滋病合并淋巴瘤患者的艰难危重救治过程,展现了该医院在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方面的高超救治能力。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黄广宇教授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潘兴飞教授做了点评和赞扬。
会议下半部分由来自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重症医学科王福祥主任,系统讲解了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专家共识,在此为广大基层临床工作者进行了解读。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杨亮教授。讲授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个人的分子机制,南方医科大学沈晨光教授讲授了猴痘患者免疫应答规律及中和抗体研究,为在场的广东省一线临床工作者们介绍了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在多重耐药菌和新发突发传染病领域的最新进展。
7月19日上午,由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学术会议暨第七届粤港澳大湾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论坛在深圳顺利召开。会议在深圳市中海凯骊酒店拉开帷幕。
开幕式上,会议首个议程由王福祥教授主持,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会长陈汝福教授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徐勇书记首先发表了领导致辞。强调粤港澳大湾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肯定专委会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科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寄语与会同仁以论坛为契机,深化交流、凝聚共识,为守护区域公共卫生安全贡献力量。
开幕式后进入学术会议演讲,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王贵强教授针对感染性疾病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卢洪洲教授探讨了新质生产力与科研创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孟庆华教授汇报了特殊人群猴痘临床诊疗及科研转化的相关进展,为当前全球关注的猴痘疫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北京协和医院的李太生教授就艾滋病的诊疗进展进行了精彩的报告,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见解。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的王明贵教授就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临床提供了新思路。广州医科大学唐小平教授就新冠肺炎的诊疗进展概括做了介绍。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陈军教授则分享肝细胞癌临床实践经验与前沿研究,提升复杂场景下的诊疗精准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蔡庆贤教授对2024版肝性脑病指南进行了解读,结合实际案例研讨规范诊疗流程,助力基层医疗质量提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蒋荣猛教授就传染病医防融合思考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本次会议不仅为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也为传染病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高质量的学术会议,推动我国乃至全球传染病学科的进步。
7月19日下午,新发突发传染病及感染病专场正式启幕,会议启幕时,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刘映霞教授致开幕词。她向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欢迎,并强调多学科学术交流对突破传染病防治瓶颈的关键驱动作用。
赵宇教授(左)、刘映霞教授(右)
随后由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赵宇教授主持,刘映霞教授就AI时代感染科医生的临床和科研思考作主题报告,强调人工智能通过深度赋能医疗实践,成为诊疗决策的‘智能加速引擎’,助力实现更科学高效的诊疗目标,为与会者带来极具实操价值的前沿洞见。
赵鸿教授(线上)
接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陈晓红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赵鸿教授就EB病毒感染进行进行精彩汇报,先后介绍EBV的病原学特点及检测手段,传染病单核细胞增多症及慢性活动性EBV的诊治,全面总结过往认知,又带来新进展,令人收获颇丰。
殷思纯教授(左,线上)、陆普选教授(右)
东莞市人民医院殷思纯教授主持,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编辑部的陆普选教授就从中国首例拉沙热病例的发生看X疾病的防控策略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他的报告不仅介绍了首例沙拉热病的发生及诊断过程,也对应对“X疾病”策略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范红顺教授(左)、王艳教授(右,线上)
粤北第二人民医院范红顺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王艳教授就NGS检测本地化临床体验及分享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她的报告为检验技术人员提供了NGS检测的新思路。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魏兰兰教授主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张政教授则聚焦于病毒感染适应性免疫应答及治愈新策略进行精彩报告,他的演讲深入浅出,对后新冠时代,“X病毒”病应对策略发表独特见解。
惠州中心医院郑如添教授主持,香港大学的陈福和教授就长新冠:我们从动物模型中学到了什么?作主题报告,指出长新冠依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影响可累及骨关节、中枢神经、生殖等多系统,他的报告为冠状病毒诊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肖湘明教授(左)、彭仕芳教授(右)
汕头市中心医院肖湘明教授主持,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彭仕芳教授就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其报告为临床医生带来了极具实用价值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李红教授(左)、张文艳教授(右,线上)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李红教授主持,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张文艳教授就翻译后修饰在病毒复制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她的演讲内容丰富且深刻,使听众对病毒感染机制和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搭建了桥梁,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齐青松教授(左)、汪峰教授(右)
东莞市第九人民医院齐青松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东莞市第九人民医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汪峰教授分享了免疫功能检测和感染性疾病,他的报告指出宿主免疫评估可以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刘添皇教授(左)、彭劼教授(右)
此外,由梅州市人民医院刘添皇教授主持,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的彭劼教授就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进行了生动演讲,提出以“事实应变,韧性发展”的观点,为感染科发展提供新方向。
张志军教授(左)、吴彪教授(右,线上)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张志军教授主持,海南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吴彪教授就类鼻疽诊疗进展进行了深入分析,他的报告为类鼻疽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玉双教授(左)、徐哲教授(右,线上)
广州市老年医院刘玉双教授主持,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徐哲教授就疟疾诊疗进展进行了全面剖析,他的报告不仅展示了疟疾诊疗领域的最新成果,也为疟疾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深化了传染病领域的多学科学术对话,更通过前沿知识与临床经验的系统整合,为一线医师提供了循证决策支持,对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的现代化升级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7月20日,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艾滋病学术会议圆满召开。本次会议聚焦艾滋病防治的最新进展与挑战,会议开始由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卢洪洲教授主持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卢洪洲教授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随着艾滋病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实现功能治愈、提高治疗覆盖率以及应对感染者老龄化等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卢教授还表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将继续发挥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优势,推动艾滋病诊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上午的会议围绕艾滋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展开。卢洪洲教授首先以“艾滋病治疗进展”为题,系统介绍了当前抗病毒治疗的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随后,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的陈耀凯教授分享了“结核相关性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诊疗经验,强调了结核病与艾滋病共感染的管理策略。空军医科大学唐都医院的孙永涛教授(线上)则针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耐药管理”提出了实用建议,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粟斌教授和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邢辉教授分别就“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相关进展和研究”及“艾滋病毒基因变异及其对防治的影响”进行了精彩演讲,展示了艾滋病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最新成果。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赵方教授和张晓坤教授分别以“当日启动,必在掌控”和“以患者为中心HIV治疗的大势所趋”为题,探讨了艾滋病治疗中的关键问题与未来趋势。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赵燕教授(线上)则针对“抗病毒治疗相关的感染者老龄化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复旦大学徐建青教授(线上)就“艾滋病功能治愈”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与会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马萍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的徐若男教授分别就“艾滋病功能性治愈”和“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为与会者带来了新的启发。
下午的会议围绕艾滋病防治的实践问题展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的黎卫平教授分析了“广东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现状与挑战”,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王福祥教授则探讨了“艾滋病合并结核病诊治进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的胡凤玉教授(线上)针对“HBV/HIV合并感染者的肝内因素可能影响HIV抗病毒治疗效果”进行了深入讲解。
随后的病例报告环节,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林元龙、吴伟波和孙丽琴三位医生分享了多个典型病例,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会议最后,疾控中心的六位专家(谢炜、吴楠、张绍强、范苏云、丘天祥、李林涛)围绕“如何提高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治疗覆盖率”展开讨论,提出了多项切实可行的建议。疾控与临床专家(严勤、郭金伟、林春梅(线上)、林凯、涂玉山)则针对“如何提高新报告30天内治疗覆盖率”进行了深入交流。
会议闭幕式由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王福祥教授主持并作总结发言。王教授对各位专家的精彩演讲和与会者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指出本次会议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他强调,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协作,推动艾滋病诊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提升我国艾滋病防治水平贡献力量。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艾滋病领域的学术交流,也为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与会者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共同推动艾滋病防治事业的发展。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传染病防控的机遇、挑战与创新发展,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王福祥教授在会议尾声所作的总结性发言,不仅全面梳理了本次会议达成的共识与成果,更前瞻性地为后续防控工作勾勒出发展路径。随着会议的圆满结束,与会者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共同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