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连续高温,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很多人以为只有在烈日下炙烤才会中暑,是这样吗?遇到中暑又该怎么办?重点是,如何预防中暑?无锡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屠苏来科普“科学防中暑,安稳度夏天”。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引起的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量所致的疾病。
中暑的症状有哪些?
根据中暑程度不同,中暑的症状和处理方式也不同,中暑的症状可表现为:
(1)先兆中暑:暴露于高温环境时,出现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动作不协调等伴或不伴体温升高。若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的地方,及时通风降温补充冷盐水,短时间就可以恢复。
(2)轻度中暑:先兆中暑症状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到38℃以上,并且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脱水(如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采用和先兆中暑相同的处理方式,数小时内可恢复。
(3)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
▶热痉挛:高热环境下因剧烈运动或进行体力劳动等情况,导致出汗过多,体内盐分大量丢失,出现肌肉的痉挛现象。常发生于四肢肌肉及腹肌的疼痛性改变,也可发生于肠平滑肌,呈阵发性发作。单纯病例可无发热。
▶热衰竭:高热环境下因出汗过多和心血管功能紊乱,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病人初有头痛、头晕、恶心,继有口渴、胸闷而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弱、血压降低,重者出现循环衰竭,可有晕厥、手足抽搐等。
▶热射病:起初有乏力、头痛、眩晕恶心,由大汗而汗闭,继而高热,可达41℃以上,并出现嗜睡、谵妄和昏迷。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怎样判断自己或身边人中暑了?
(1)出汗较多,没有及时补充体液。
(2)出现肌肉痉挛,与电解质紊乱有很大关系。
(3)较为常见的出现头晕症状,神经传导出现异常。
(4)大量出汗后伴随乏力、烦躁等。
(5)很严重的情况可能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胸闷等。
出现中暑应立即采取哪些措施?
热衰竭与热痉挛病人应及时移到通风阴凉处,并口服补充水和盐水。肌肉痛痉挛不需按摩,否则会使疼痛加重。除尽快补充钠、氯的缺失之外,还要补充钙、镁等电解质。热射病来势凶险,死亡率高达25%以上,应及时送医,积极抢救治疗。
(1)快速降温:转移至空调房间,使用4℃左右的冰水擦浴,腋窝、腹股沟放置冰袋,待肛温降至38.5℃时,暂时停止降温,继续观察。
(2)支持治疗:送医过程中保持气道畅通,及时补充水分,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户外工作者如何防中暑?
(1)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晒伤:户外工作者要提前做好防护措施,仅仅涂抹防晒霜之类的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保护好我们的皮肤不要暴露在阳光下,尽量穿长袖戴帽子、口罩,并选择透气好散热快的布料。可以把工作安排在上午或者傍晚,避开中午。
(2)及时补水避免流汗过多缺水:高热天气大量流汗,人体的水分也会随着人们的汗液不断的流失,需要及时补充水分。不要让身体处于一个缺水的状态,否则很容易导致人晕眩甚至中暑晕倒。
(3)多吃水果和清淡饮食:人在夏天往往没什么胃口,水果就变成了我们补充体力的常见办法。多吃干净新鲜的蔬果,平时家里也可以多煮点绿豆汤之类的,放到冰箱里,随时想喝就可以喝。并建议多吃清淡的食物。
(4)调整心态保持心平气和: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夏季一般容易心烦意乱,所以尽量做到平心静气。
(5)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提高免疫力: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能有效预防中暑。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出风口和电风扇前,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如果在工作过程中觉得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不适,哪怕是热的有点头晕,也需警惕,这些都是中暑的前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安排好自己的工作。
大量喝水能缓解中暑吗?
大量喝水可以缓解中暑症状。中暑是一种会威胁生命的情况,体温超过40℃,脱水的人,身体更热,更容易中暑。通过流汗的方式,体重每减轻1%,体温就会升高半度,因此防止中暑,水分的补充是非常重要。而体型、运动强度、体能状况、年纪、湿度、空气温度也会影响是否会发展成中暑的状况。保持身体水份充足是最好的方式,可以减少发生的机率。
中暑可能会有哪些危害?
(1)导致中枢神经受损,出现神经系统的其它异常表现。
(2)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消化道或呼吸道的出血症状。
(3)肝功能损害,可出现重度的肝损伤,这主要是以与劳力性的热射病有关。
(4)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多数与大量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肾小管少尿有关。
(5)发生呼吸功能不全,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
(6)出现急性胃肠道功能的损害。
夏季运动怎样避免中暑?
可以多喝加淡盐的温开水或喝一些稀释的电解质饮料。既补充了水分,又能保证人体电解质平衡。一般可以在运动前或夏日出门前,先饮用200~400ml含电解质的液体,运动过程中每隔15~20分钟,每次追加补充150~250ml电解质运动饮料,直至运动或出汗停止。另外,饮酒、咖啡因等刺激性饮料对防中暑会有负面效果。
老年人如何避免中暑?
老年人普遍都有心脑疾病,温度的变化也影响着他们的健康。到了夏天,持续的高温会让老年人中暑,继而引发心脑疾病,后果不堪设想。
(1)酷热天气减少外出。夏日,最高气温超过38℃时,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此时也是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病的危险期。所以,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外出,以呆在凉爽的室内为宜。
(2)营造一个舒适的清凉世界。采用空调降温时,老年人居室内与外界温差不能过大,并在早晨和傍晚开窗通风透气,以保证空气新鲜。
(3)静心养神。老人应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暑热的侵扰,静坐室内或到林木茂盛的阴凉之处静心养神,心境祥和,自然而然地忘却溽暑的烦恼。
(4)饮食宜清淡。夏日,老人的饮食以富有营养的清淡饮食为宜,每天吃些富含水分的果蔬,如冬瓜、黄瓜、菜瓜、西红柿、西瓜等。还应做到不渴也要喝水,每天喝1500-2000毫升白开水,或淡茶水、绿豆汤等,既能防中暑,又可稀释血液,对防范心脑血管病发生意外大有裨益。
(5)坚持适度运动。老人在清晨和傍晚时分要外出活动,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能有效地提高自身抵抗暑热的本领。
(6)提高防范中暑猝死的意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如在酷暑天气一旦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慌等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刻脱离中暑环境,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若出现血压急剧升高,心慌气短、头晕头痛加重,精神萎靡,走路步态不稳、手足不灵活等异常表现时,需立即送医院看急诊,以防患于未然。
专家介绍:
屠苏,无锡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此外屠苏主任还在省医学会、省医师学会担任相关专业职务。从事急诊工作26年,擅长各种疑难病例的鉴别诊断以及对各种临床急危重症如心搏呼吸骤停、休克、心衰、呼衰、昏迷、重症中毒等的应急处理、抢救,对急性心梗病人的急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获得无锡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无锡市人民满意服务标兵、第四届无锡市百名“医德之星”、第五届无锡市十大“医德标兵”等荣誉。